首页>检索页>当前

结合乡土地理 创新培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3-01-17 作者:杨佰智 来源:中国教师报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引发关注。一线教师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培育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责任感?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人地协调观”高度契合,这赋予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时代使命。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除了要深刻领会“人地协调观”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外,还要结合乡土地理创新培育“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路径。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关系”等内容。可以说,人地关系渗透在所有版本、所有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的内容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存在问题、产生危害、协调途径以及中国案例这一逻辑予以整体建构。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过程中,上述“人地关系”知识是内容和载体,“人地关系实践活动”是渠道和途径,“人地关系情境”是场域和氛围,学生只有通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实践与应用,同时与所处的生活、生产、生态情境相互对应,进行理解、实践、创新,才能逐步内化、转化、升华为自身的“人地协调观”。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增加角色扮演、案例编写、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比如,借用反映生态移民和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山海情》。该剧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生态脆弱区一些群众通过“吊庄”移民到银川平原的玉泉营,从而使移出区生态好转,使移入区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这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部电视剧,是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的教学案例。

人口迁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电视剧《山海情》中人口迁移问题可谓贯穿始终。教学中,我通过剪辑该剧的片段,引导学生讨论由西海固迁移至玉泉营地区的影响因素,探究西海固移出区与移入区移民前后人地关系的变化,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年西海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属于人口迁移的生态、经济和政治因素。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迁出,迁出地人口压力减小、人地矛盾减小,从而使生态环境好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此后,人们带着开拓美好家园的希望来到玉泉营,又通过艰苦卓绝的建设,利用近水(黄河)、近城(银川)、靠路的便利,以及本地太阳能丰富、所处冲积扇较为平坦的优势,发展葡萄、光伏、菌草等产业,建成闽宁镇,从此人们生活变得富足美好,西海固也成为绿水青山之地。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置身剧中情景,感悟主人公的创业精神、劳动精神是如何见证生态环境变化的。这种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研学旅行这一载体,让学生从学校走向山河沟谷、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在内容上超越教材和学科的局限,使学生亲近自然、联系社会、融入生活。

固原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旱作梯田”,这些梯田诞生于沟壑之间,是固原劳动人民用汗水绘就的“最美等高线”,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讲述本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奇迹。固原梯田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而且与学校近在咫尺,于是我设计了相关研学路线,学生可以在研学中领略壮阔的梯田景观、丰富的农业文化、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欣赏脱贫攻坚的建设成效。从“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河流”的荒山秃岭,到“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美好当下,人地协调的建设成就在学生内心扎根、发芽,激发了他们寻找身边“诗意”的兴趣。曾有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表示,想去看看中卫沙坡头的“草风格”是如何让沙丘“听话”的,泾源县的百姓是如何大打“气候牌”发展冰雪旅游的。

总之,我们在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时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理学科的力量。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8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