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年味需要咀嚼

发布时间:2023-02-07 作者:许青山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午母亲给我打电话,说准备杀年猪,问我是否有时间回家一趟。下班路上,看见一个个大红灯笼已经挂了起来,卖灯笼、卖对联的店铺也早已打扮得红红火火,准备迎接盈门的顾客。

又要过年了。年味的涟漪,渐渐在心湖上缓缓漾开。

年味是腊八过后母亲灶前的忙前忙后。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回家过年团聚的子女,母亲忙着采购好吃的蔬菜和肉类,使出浑身解数做起子女爱吃的饭菜。杀年猪、宰鸡鸭、做豆腐、打年糕、制香肠、备糕点……忙得不亦乐乎。腊月,就是母亲的忙月。

年味是饭桌上推杯换盏的那杯酒。无论是吃团圆饭,还是走访亲戚,饭桌都是最具亲情的。晚辈敬长辈一杯酒,祝福身体健康,长辈心中暖洋洋的;长辈敬晚辈一杯酒,提出新年希冀,晚辈谨记着这些期许。

年味是悠长街巷门上和地上的那抹鲜红。春联上的文字,无论是从商店里购买的,还是县乡文化部门组织撰写的,都流露着主人对新年的憧憬。春联上的墨香,传承着传统习俗的美好,也映照着人们向往的喜庆祥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地上的嫣红鞭炮,就是主人铺写在地上的崭新一页。

年味是雪夜飘游在天空的希冀飏灯。我的家乡在皖南古徽州腹地,从古至今都传承着一种习俗:每年的腊月至正月,凡遇下雪,必放飏灯。飏灯不是孔明灯,而是带着山区地域特色的一种非遗祈愿灯具。一盏大灯吊着近百盏形状各异的小灯,大灯要用100多张棉纸编织,高可达5米以上,下面用长绳系吊着间距相等的小灯。大灯工序制作技术含量很高,吸足松脂猪油燃放的热量后升空,接着就是小灯依序升起。升在空中的大灯小灯,宛如一条火龙,蜿蜒飘动,蔚为壮观。过去放飞飏灯的意义在于驱寒,而今转化为对生活的希望和祈愿。如果在元宵节前下雪,乡人还要再放飞几次飏灯,祈盼风调雨顺、岁岁平安。飏灯成了乡人手里的风筝,一收一放,满满地装着家乡的愿景——放飏灯年俗,就是萦绕在游子心头不能忘却的寄托。

年味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驿站。过去一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但只要在年关的“驿站”做一次短暂停留,便能放缓心情、梳理思绪,让苦难忧愁化作一缕轻烟随风而去。有人说,现在过年,年味淡了,少了曾经的迫切愿望。确实,与往昔的日子相比,现在似乎天天都在过年,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随时都有。但是物质上的生活改变了,精神上的年味仍然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年味需要咀嚼,咀嚼才会更有味道。年味在于亲人的团聚,在于那些嘘寒问暖的牵挂和思念。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绩溪县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08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