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把《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推荐给一些校长和教师,对于阅读而言,“没时间”只是借口甚至谎言,认知模糊、需求不明、动力不足才是症结所在。一些学校强迫教师读书,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甚至与考核挂钩,这种“强按牛头饮水”恐怕效果不会很好。
为了深入开展阅读活动,我在教师中招募“陪读志愿者”,凡是学校倡导学生读的书,每一本都对应招募一个“陪读志愿者”,志愿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一时间,学校掀起了深入持久的读书热潮。
“蜻蜓点水”般浅层次的阅读很难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只有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才能享受发现之美,不断收获惊喜。比如,阅读《西游记》时,表面看就是打打杀杀、降妖捉怪。但在赏识孙悟空、嘲笑猪八戒时,是否可以看到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孙悟空,同时也隐藏着一个猪八戒,这时再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故事,会不会更有意思?
在阅读《奇迹男孩》时,学生总结出主要内容:主人公奥吉是一个畸形人,经受了非人折磨的整形手术,但他的面部仍丑陋得令人恐怖。然而,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奥吉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因自己的脸而自卑——我就是我,一个普通的孩子。这个故事也有背后的内涵:每个人身上都有缺陷,只有像奥吉一样接纳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接纳。
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老人与海》时,我陆续撰写了4篇文章《品读〈老人与海〉培养成长型思维》《老渔夫仅仅是一个硬汉吗》《〈老人与海〉是写给谁的》《收获并不见得是有形的》。将这些文章分享给学生的同时,我还给学生介绍了《老人与海》的4个不同翻译版本,讲述了自己在阅读中“不知肉味”的心灵体验。
只有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才能读出自己,才能与作品产生同频共振,才能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个资深阅读者,让文字滋润自己的心灵深处,享受更深层次的幸福,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长。
与当地有关的经典作品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引领学生的深度阅读。一次听到教师讲课文《白洋淀》,竟然没有提起在座的学生就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当我问及有谁读过《白洋淀纪事》时,回应者寥寥无几。“多了解一些我们家乡的故事吧!”听到我这么说,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开始阅读《白洋淀纪事》。再阅读课文《白洋淀》时,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水生竟是我的老乡!翻开课本,当我看到这么多耳熟能详的地名,心潮也荡漾起来。我可以骄傲地说,白洋淀这地方我太熟了!”
阅读还应该注重“学以致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链接。当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红瓦黑瓦》时,学校的建筑恰恰是红瓦房。虽然学生与小说所述的年代相隔久远,但是生活中仍然有一些相似之处,学生阅读时自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考试脑科学》《学习之道》《认知天性》等认知科学方面的专著也是学校的“必读书目”。在学以致用、且知且行、知行合一的体验中,学生深刻感悟到认知科学的重要性,享受到“学习使我的大脑获得成长”的乐趣。学生经常将“狮子记忆法”“启动元认知”“输出倒逼输入”“构建思维模型”等反映脑科学和认知规律的词语挂在嘴边,以一种乐观的研究态度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通过这类书籍的阅读,学生掌握了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极大程度避免了考试焦虑的发生。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如果布置过多的阅读任务,可能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甚至导致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机——凡是语文教材上涉及的名著节选,一定要建议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间段内完成名著的整本书阅读。
学者钱理群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教育是影响,当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爱读书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爱上读书。这里的“爱”不仅是常读、多读,而且要深读,只有成为资深阅读者,才能不断走向更深层次的阅读。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雄安博奥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26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