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出新常态,探索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科学教育的参与主体,构建学校、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是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很少转化为科学教育资源。我们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渠道不畅,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未得到发挥;社会科技资源缺乏向科学教育体系转化的渠道,科学教育内容更新缓慢;科普基地与学校对接较弱,科普场馆资源未充分利用等。为形成常态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亟须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
一是发挥好学校科学教育的主战场作用,为社会资源注入提供平台和通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相关课程方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保证课程开齐开足,基于现有的课程方案要求加强校内科学教育的建设,可成为社会资源注入校内教育的重要而切实可行的平台和通道。
二是打造常态化“校—社”联动的科学教育协同网络,拓展科学教育发生场景。重视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科普基地等主体作用,充分挖掘相关教育资源,建设多场域联动的科学教育,提供沉浸式学习空间和情境,开展基于实践的科学学习,组织参与、体验、互动的探究式项目活动,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激发学生好奇心、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校—社”等不同主体的教学活动各有特点,应做到相互补充,需要抓住科技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规划课程实施的环节,处理好不同主体间的冲突和耦合效应,最大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是更新科学教育内容体系,丰富科学内容资源建设。构建科技成果教育转化激励机制,研究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与科学教育的对接机制,选择适当项目实现科学教育转化,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赋能科学教育。鼓励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的项目合作,设立科教产品的创新研发中心,依据科学教育理念研发科学教育产品或课程,实现产学研转化,推动科普产品多元供给。引导全社会各单位、机构开发科学素质类资源,以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进入学校。
四是建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任务驱动、陪伴式、开放式的教师研修和课程建设生态。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科研人员、企业科技人员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研修,合作推动基于“真人真事”的课程建设,将科研人员和高新企业的研究成果向基础教育教学转化,为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落地提供高品质的解决方案。参与式研修(教师做中学/项目式学习)被证明是有效的培训方式,教师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共同体”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程序,转化成个人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五是推动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通道和机制建设。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人才参与科学教育提供通道。组织科学家参与课程资源研发和教材编写,面向青少年开设面对面课堂、开展科普报告、指导科技实践活动等,并给予鼓励和制度保障。设立“科技专家+科技教师”双师制,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与校内科技教师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均系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26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