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第一位是要保护好自己。”采访时,一位年轻教师谈起刚入职时前辈传授的经验时这样说。
涉及师德师风的负面舆情,要一分为二去判断,调查属实的要严肃处理,片面抹黑的要及时澄清。如不能进行良好引导,对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生态将带来深远影响,最终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担心卷入“漩涡”,部分教师选择明哲保身
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多地教师坦言自己在当前舆论环境下存在教育学生、管理班级束手束脚的情况。
“网上新闻看多了,担心自己卷入舆论漩涡。事实上,教育孩子老师是有自己的职业判断的。但如果外在环境对教师缺乏信任,一些老师可能会明哲保身而放弃教育孩子的最优效果。”一位六年级班主任说。
受访学校管理者普遍认为,一些自媒体在网络上对教育行业、教师群体进行抹黑,导致学校、教师分出更多精力去应对,家长对班主任、任课老师日常教育管理的过分参与,也会让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教学。
网络谣言最终伤害的是学生群体和教育事业。一位中学校长就“惩戒权”举例:学校和老师不敢惩戒学生,会导致犯错的孩子没有敬畏之心,难以改正错误。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污名化教师、恶意炒作引导舆论行为如不能有效制止,广大学校和教师面临深陷负面舆论漩涡的境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让履职尽责的教师寒心,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抵制污名化教师行为,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守住师德“身正”根基,主动维护教师权益
教师失德事件网络失实的最终正名,教师“其身正”是关键。石家庄第四十中学党委书记李云红表示,教师本身在师德师风上不存在行为瑕疵,是让整个教师群体获得民众信任的根基。
但处于互联网时代,“身正”亦要防止“影子斜”。对于涉教师的不实负面舆情信息,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宜形成合力,依照舆论传播规律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同时,相关部门应主动维护教师权益,对制造、传播不实信息的责任人追责。
借部门联动平息是非“漩涡”。学校作为教学单位,在舆情事件调查取证、平息谣言等工作中缺乏有效手段,尤其面对利益支持下有组织分工推动的大范围舆情,更需要获得系统性、专业性支持。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血衣”网络舆情事件从持续发酵到最终反转直至平息,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多部门联动作战,形成较为完善的处置机制。“涉事区级教育局表态发声+公安机关权威公布调查结果+友好力量(网评力量)策应发声”可以成为类似舆情处置的基本模式。
凭专业素养保持舆论定力。业内专家建议,学校管理者加强媒介素养培训,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保持理性与定力,不要动辄为平息舆论拿涉事老师“祭旗”。河北石家庄盛和小学校长刘世丽表示,学校应配备专业律师或相关顾问,以便有效应对此类事件,“目前不少学校都配有法治副校长,一般由当地派出所所长兼任。但从专业性、指导性和公信力来讲,我认为还应该加强专业力量或将法治副校长的层级进一步提高”。
用惩戒制度“收网”谣言制造。多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要对无中生有、恶意嫁接的自媒体账号予以严肃处理,对管控自媒体账号不力的平台也予以相应处理,遏制谣言制造“无成本、零代价”。“维护教师权益,建议参照相关法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惩戒措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说。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14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