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学反思

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3-08-15 作者:李彩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旋转地球仪,会有许多冲动和渴望:梦想带领学生去唐古拉拜访大自然的“雕刻师”和“搬运工”,去黄果树探寻瀑布的前世今生,去横断山脉体验多样化地理环境下的生命之旅,在欣赏美景之余,去探究背后的规律,这该是多么生动而有趣的地理课堂。

然而,想要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路要走,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达成。我和我的学生进行了许多尝试。

在学习地貌的时候,我们在学校操场进行河流作用与河流地貌的模拟实验。神奇的是,原本在教室里做起来乱糟糟的实验,转移到户外后却非常完美。我们把地面当成实验室的工作台,借助大树下地面的自然坡度创造落差。学生在操场根据地形图和景观图,用沙土塑造河流上游的V形谷、中下游的河曲,用水管模拟河流。大家分工合作、兴致勃勃,有调节水量的,有塑造地貌的,有拍照录像的,有写观察笔记的。“哎呀!河水冲垮了凹岸,这水的冲击力太厉害了吧”“水量再大点啊,再大点会有牛轭湖啦”“快看我的冲积扇,沉积物的分选好明显啊”!普普通通的实验从教室转移到操场上,学生格外雀跃,他们的笑脸比阳光还灿烂,这也激发了他们对真实自然的渴望。

整个实验过程中,留白远远多于教师的语言传授,老师惜字如金,学生聚精会神,我不禁感慨于实践活动本身的魅力。实验失败时的懊恼,调整方案时的严谨,豁然开朗时的兴奋,实验成功时的喜悦,点点滴滴,像一滴一滴的雨水落入学生的心里,渐渐汇成溪流,在心里静静地流淌,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是学生灵动的双眼、跃动的思维、活跃的思想,一条一条溪流汇聚成滔滔大河,遇到障碍时水位上涨,产生高势能,带着这种势能去破解学习路上的困难,会无往不利的。

课堂不只是在校园内,还在山水之间。模拟试验后我们又先后进行了坪山河上游段和下游段的户外考察。在真实的环境中,以自然为师进行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和实践式学习。一次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什么?我不能回答,但是一节课可以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引导学生去思考之前熟视无睹的事。在课余、在周末、在假期,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留意一天内不同时段温度和云量的变化;观察小区内土壤的颜色与黏性;飞机舷窗外渭河河流阶地的特点;河西走廊雅丹地貌的瑰丽。学生用文字、画笔、照片、视频等记录下他们一个又一个发现与思考,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以自然为师,学生在有形的知识之外,还拥有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的宏观视角,探索自然规律和自然原理的核心方法,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一颗热爱环境、热爱家园的感恩之心。

在2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而且是不断精进的好老师。答案是做一条外流河,以大海为目标,知道前进的方向,明确生命的意义,我陶醉于一堂好课后的高峰体验,我痴迷于自己点滴精进后的欣喜,我惊艳孩子们每一次的突破与成长,甚至是极有创造力的淘气,畅想与优秀同行彼此激发时的酣畅淋漓。还是因为热爱,爱星空,爱大漠孤烟,更爱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去大自然中赏景、探秘、交流。我从雪山出发,由一条涓涓细流,不断吸收雨水、地下水、湖泊水,遇到一条条支流,我们彼此滋养,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用流水的韧性和时间的力量,塑造一个又一个独一无二的地貌,冲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险阻。顺着地势降低的方向,一路欢歌,奔向广阔的大海。在大海中,吸收能量、更新自己后又开始新的轮回。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16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