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密集出台,育人方式的改革持续深化推进,彰显了“五育融合”和文化育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趋势与方向。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机遇。
面对这样的趋势,青年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进行广泛的阅读。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为教师,更应该做一个阅读者。
教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广泛阅读,不仅是专业领域的阅读,更是跨越学科边界、学校边界、职业边界的阅读。专业领域的阅读是学科专业著作、教材、教辅的阅读,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跨学科阅读,则是青年教师文化底蕴、心态品性、思维方式等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有人认为“跨学科阅读是以各学科共读一本书为基础的多角度开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变革探索,是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拓展阅读、延伸阅读……”我认为不仅如此,跨学科阅读应当是教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广泛阅读。不是“各学科共读一本书”,而是一位教师基于一个问题同步阅读多本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书,撷取其共同性、关联性观点和材料进行学习或教学的阅读行为。这样的阅读行为,支撑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拓展,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知识、思维、审美等方面得到拓展深化。
例如,我在听一位教师上《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问:“请问老师,司马光砸缸的石头从哪里来?”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这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做足准备,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没有回答。谁知这个学生锲而不舍,再次提问,这位教师还是没有回答。《司马光》是小学课本第一篇文言短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当然,如果能够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产生兴趣就更好了。这个学生的问题正好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课文故事发生场景与现代生活环境存在差异的好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教师的阅读积累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阅读过《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去古人的庭院散步:古代社会生活图记》等书籍,对古代建筑庭院和生活常识有一定了解,就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个建议,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里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教师成长,读书是基础,但仅有阅读是不够的,千万不要忽略了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检验,阅读才能更好地内化、转化、提升。
国家倡导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不仅学生需要研学旅行,教师同样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到戈壁草原,不知道祖国的疆域辽阔;登上万里长城,才感受到历经千年的气势雄伟。教师在实践中有了切身感受,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例如,数学课《位置与方向》,除了在课本上通过观察理解基本位置与方向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地图设计等方式养成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因此,阅读与实践都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阅读,让心灵获得了理想的种子;实践,将种子植根于思想的沃土。阅读与实践,共育生命的参天大树。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16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