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丁元春谈“让老学校焕发新活力”①

“老旧小”也可以“全是宝”

发布时间:2023-08-22 作者:丁元春 来源:中国教师报

理想学校并不抽象,也不遥远,更不虚幻,在点上发力,坚持不间断的小步子改良,自会看见理想学校的模样。

————————————————

“老旧小”,这是一位年轻教师不经意间对学校所作出的评价。虽然从情感上我并不认同她这样的评价,但客观上也不得不承认眼前的现实。

我们学校始建于1950年,1996年改建到一个回迁小区内,占地仅有11.6亩,学校既没有高大的建筑,也没有宽阔的场地和现代化的装备,是老城区中一所典型的“小”学校。

事实上每一座城市都有老城区,每个老城区内都有不少这样的小学校。如何让老学校重新焕发新活力,这既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破解的难题,也是学校管理者需要直面的挑战。

破解“老学校”难题,需要系统改进,背后是认知的格局,坚定的行动,还有“人在一起”的力量。

做好老学校的新愿景规划

学校愿景是人心所向,是共同期待,是学校思考与行动的目标指向。做好老学校的新愿景规划,无疑是让学校再生的关键一步。

我们通过多轮开放式研讨和共创,确立了“一远一近”两个愿景。远期愿景指向我们的办学理想,在我们看来,理想学校应是一个“学习社区”,它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学习共同体;理想学校应是一个“儿童世界”,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理想学校还应是一个“游戏乐园”,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顺木之天方能以致其性。近期愿景则是一个更现实的发展目标,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学校现状,确定学校发展坐标,把远期愿景进行现实转化,确立了“三个典范”的发展目标,即要成为“老城区中一所小而美的典范”“城市更新过程中成功转身的一个典范”以及“一所在逆境和挑战当中破局而出的典范”。

其实,我们所谓的“老城区”不只是合肥的老城区,也不只是安徽的老城区,而是放眼全国的老城区。事实证明,当老学校看见“新愿景”,不仅可以让学校找到在新时代的新定位,确认自身的价值与使命,还可以让学校中的每一个人看到理想与希望。

究竟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做好清晰的学校愿景规划,这既关系现在,亦关乎未来。

坚持小步改良与共创

唤醒一所老学校,没有愿景是万万不能的,但仅有愿景还远远不够,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上。那么聚焦实践,学校又该怎样变革呢?

其实,人类在很多问题上都是靠“点”来突破的,“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一个地球”。我始终认为,学校是一个“在点上做事”的组织,点可以连成线,线可以形成面。置身老学校,相对于“变革”这样的“大概念”,我更喜欢“共创”与“改良”这样的“小行动”,因为它们离教师更近,更容易落地。

以我校为例,我们就曾聚焦“老学校的空间再生与创造”的主题,从看见校园里的一棵树出发,把学校一个老花坛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共创一处空间、习得一种精神、长出‘学园三宝’”的进阶探索。

有人说:“促使学校真正发生蝶变的不是偶然的事件,也不是重复事件的积累,而是得益于那些不间断的小步改良。当改良积累到一定量时,变革的势能也便蓄积起来,学校自然就出现了新的样态。”所以,理想学校并不抽象,也不遥远,更不虚幻,在点上发力,坚持不间断的小步子改良,自会看见理想学校的模样。

只不过置身老学校,我们更需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面对学校的每一次改进。因为任何一个校园空间的力量再生,都考验着我们发现的眼光和创造的能力。

积极编织学校与人的关系

一切教育变革,都是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真的追寻与回归。在改进过程中,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一切从人出发,积极地去编织学校与人的真实关系。

在编织的过程中,既有对现实的理解,也有对人性的洞察。脱离了学校现实,所有的变革都是无根之木,缺少了对人性的洞察,一切改进都了无生趣。在编织的过程中,唤醒更多空间,激发更多人,让老学校重新焕发新活力。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动情地说道:“我们的学校虽然小,但也到处都是‘宝’。”说得太好啦,“老旧小”也可以“全是宝”!

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人生如此,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观念变了,一切皆有可能。劣势可能变优势,腐朽也能化神奇,“事故”转身或许就是“故事”。

老学校能否焕发新活力?答案或许就在您的“一念之间”。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