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山区县教师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也是落实《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现共同富裕在教育领域的内在要求。作为地市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金华教育学院,早在2019年就主动担责,启动了与武义县的院地合作项目,经过3年探索走出一条山区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也为教育共富提供了生动案例。
同向同行,开启“院地合作”新实践。武义县是金华市下辖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受客观因素影响,教师成长动力缺乏,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成果、教学竞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金华教育学院与武义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开展合作,联合组建了院地合作工作专班,明确分工与职责,在经费保障、政策支持、考核落地、成果运用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制订了以三年为一轮的培养方案和细则,明确了培育目标、培育对象和培育考核指标等,并出台各相关主体的联席沟通机制、中青年教师团队成长工作室管理办法、优秀中青年教师进阶式培养人选选拔及动态进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系统培养机制落到实处。
互通互享,建设“多重交互”新模式。院地合作项目以提升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在研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实践迁移、实现经验升华,整个培养过程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研修主体交互,实现多方协同。武义县组织中青年教师分片区开展教研活动,实现县内城乡教师的交互;金华教育学院组织教师赴知名中小学访学,与名师名校长对话,实现山区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的交互;青年教师定期到高校、省级培训机构开展集中研训,实现山区教师与高等院校专家的交互。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教师”的搭配互助式、“院校+教师”的精准帮扶式、“专家+教师”的深度对话式等多主体交互模式,让青年教师在更大范围、更广维度上得到锻炼与成长。
二是研修过程交互,实现理实并进。金华教育学院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为主题开展研修活动,实现理论引领;通过名师带教、上岗实践、模拟课堂等方式,实现实践迁移;中青年教师通过反思前期实践活动,完善教育教学经验,实现经验升华。由此形成以“主题为中轴”“研讨为支撑”“反思为保障”的研修路径。
三是研修形式交互,实现立体打造。借助“空中课堂”开展线上讲座、会议研讨、在线答疑等活动,打破时空壁垒;借助“师友计划”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在线直播和远程研修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线下通过开展微课研修、圆桌对话、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活动,实现教师的“手把手”指导。线上线下的交互研修让院地合作项目走向深入。
雁阵引领,探索“多层反哺”新样态。“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种输出是最好的学习。在院地合作中,金华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雁阵”引领作用,探索出“多层反哺”的新样态。
校内反哺,缔结教师成长链。在学校内组建名师工作室,采用传授、帮扶与结对等形式,发挥山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使“领头雁”的榜样效应逐级传递到新手教师。同时,设置校内“理论+实践”双导师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实行菜单式精准培养。
校际反哺,打造互助生态圈。除了在学校间以同步课堂、微课、双师课堂等形式共享优质资源外,金华教育学院还聘请省内外名师、专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担任“实践导师”,对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传帮带,让跨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流入武义。同时发挥本县骨干教师“头雁”作用,实现“强雁”示范效应。
区域反哺,构筑发展共同体。按照“以校为本,片区联动,整合力量,整体推进”的思路,武义县通过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等措施对前期培养出来的县域名师、骨干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流动,以此带动青年教师成为学科骨干,并充分发挥其裂变效应,以“一子落”带动“满盘活”。不仅如此,通过总结武义县青年教师培养经验,金华教育学院在金华市其他区县进一步推广,下一步将在磐安县开展相似的教师培养工程。
凝心聚力,挖掘山区县“多元共生”新要素。“多元共生”既指山区县内的城乡学校的共生,也指与其他县区教育资源的共生,目的是促进各主体互补与合作,从而产生“1+1>2”的效应。
智力共生,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教师的需求,金华教育学院通过“五段五环”的研训模式,即通过组建团队和选择合作学校—需求调研—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训后跟踪指导五个阶段,课堂演绎—诠释互动—课堂评析—专题讲座—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实施研修培训,借助模式高效推动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制度共生,建设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武义县内的资源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借助公共平台实现制度共享。如在中青年教师进阶式培训过程中,经学校推荐、专家组多轮筛选择优录取62名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在培养过程中,将考核指标细化到教学反思、项目成果等环节,对未如期达到培训要求的青年教师实行淘汰,同时顺位递补,形成“能上能下”的淘汰与进阶考核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平台的共享,一方面清晰呈现整个培养过程,另一方面为其他区县和个人提供借鉴。
(作者系金华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