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所思

走,把课堂搬到大自然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吴维煊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书本上的知识大多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要想让“静态知识”助力学生生命成长,必须让知识“活”起来,从而赋予知识“动态”意义。因此,如何将书本上的静态知识激活成为学校积极探讨的课题。有的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求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有的学校加大数字平台建设,力求让学生在虚拟的数字场景中“身临其境”。然而,无论实验室设备多么先进、数字平台仿真效果多么逼真,都与真实情境存在一定距离。学校不妨根据课程需要,让教师带着学生去大自然上课。

大自然是课程的活教材。从课程角度,大自然的一切皆为课程,一切课程知识都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资源角度,孕育万物的大自然能提供无限的教育资源;从场域角度,大自然是一间多功能、最美妙的教室;从教育角度,儿童在真实的世界中更容易被激发出想象力,更容易发现生命的真谛;从发展角度,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游乐场。因此,把大自然作为课程的活教材和多功能教室,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成长很有必要。

大自然能触发学生灵感。学习是需要灵感的,灵感从哪里来?许多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情境设计是有局限的,每个学生激活灵感的情境各不相同。以语文作文教学“春天”主题为例,通过教师的课堂点拨,部分学生凭借想象也能写出一篇文辞优美的作文;但是如果教师带着学生到梨花、桃花竞相开放的果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获得亲身感受、真实感知,更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多元描述。

大自然能激活静态知识。热爱生命、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仅凭概念性的讲述,学生只能记住文本性的条条框框,不一定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如果在大自然上这一课就不一样了,儿童面对鲜活的花草树木、面对活生生的动物,在不断了解这些动物植物的过程中,生命意识会不断增强,还会产生探秘自然万物的渴求。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让知识发挥作用,如果学生知道许多概念和原理,却难以将其转化成发展认知的源泉成为打开未知的钥匙,这样的知识对学生作用不大。只有在大自然中把静态知识中的动态意义激活,知识才能变得更加有用。

从教学资源建设及利用角度而言,大自然是成本最低、教育要素最多、最能激活学生求知欲和创造灵感的教学场域,是一套集各学科知识为一体的活教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如何到大自然中上课,应该成为教师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