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无限拓展教师群体的发展可能

发布时间:2023-09-19 作者:马伟兰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家精神”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作为教育人,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应对当前教育事业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举措,高质量教育需要高站位、高水平、高层次的领路人。“教育家精神”也是针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它从德、情、智、行、爱、信六个维度,给教师发展提供了范本,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教育家精神”也在构建教育事业发展与传承的新格局,它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个体“教育家”,也是以其精神为内核,锻造群体人格,更新群体思维,引领群体风尚,更是以“教育家”为榜样,凝聚“教育家”式的教育群体,在提升教师个人成长空间的同时,无限拓展教师群体的发展可能。

明理实践 爱智育人

教育家要兼具爱与智,既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又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对此,我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我的学校——山西大学附属子弟小学是一所大学中的小学。我们将“做小学中的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并逐步构建起以“爱智”为核心的“明理教育”校园文化体系。明理教育追求的就是“爱”与“智”的统一,让爱成为“智爱”,智成为“爱智”。做教育就是要让参与教育的人都成为拥有“爱与智慧”的明理之人。

高质量的教育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育,就要做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下足了功夫。我们遵循“知理—究理—悟理—明理”的路径,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起“明理教育”多彩课程体系:“明理课程”包括“植根、启智、塑品、赋能”四大领域,“植根课程”主要包含学科文化课程,这一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学科领域的课程开发;“启智课程”是教师在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国家课程的留白处、延展处研发各类基于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带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中长知识、增智慧;“塑品课程”情境性较强,学生在其中养成习惯、锤炼意志、塑造品格,成长为有爱有品之人;“赋能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从个人兴趣出发,着力于特长和能力培养,激发潜能,让他们个性凸显,飞得更高,行得更远。“明理课程”打破了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统整,实现了“项目+体验”的学习。

躬耕学堂 以小成大

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我校60年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有一批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教育人,他们纵情挥毫,尽情书写人生,可以说“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学校教师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将“爱智”管理、“爱智”育人渗透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以落实“双减”为着眼点,抓常规促管理,抓教研促改革,抓内涵促发展;以项目式教研、校本课程建设为引领,向精准教研、精准课堂、精准作业协同发力。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向“作业管理”重点环节精准发力,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尝试,组织全校语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语文课时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实效性,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范本,从根本上促进了“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此外,在管理中,学校不断优化机制,大胆创新,建立年级负责和岗位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细节,制定管理规范,精准落实监督职责,实现全过程育人;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坚持多元评价“五育”并举,探索出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相结合的“明理教育”育人新模式。以爱浸润,以智增效,让管理有温度,让育人有深度。

蕴含“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应该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教育。应做到见微知著,以小成大:扎实“小课堂”成就“大情怀”;落实“小习惯”成就“大成长”;夯实“小积累”成就“大本领”;做实“小岗位”成就“大担当”;务实“小奉献”成就“大事业”。做到树己,立足“大学问”;立人,心怀“大品德”;明理,构建“大格局”;爱智,点亮“大梦想”。

(作者系山西大学附属子弟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