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郑秋平教过数学,也带过语文,在她看来,教育就是捍卫孩子对学科的兴趣、信心和好奇心

她的学生建议,每天多上一节数学课

发布时间:2023-09-26 作者:本报记者 宋 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我想给大家带来一个充满疑问和惊奇的演讲。”至今,江苏省南京赫贤学校教师郑秋平对学生数学演讲中的这句话记忆犹新。

从1994年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当数学教师开始,郑秋平就一直想做学生的朋友,她自费学习魔术、戏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尝试制作教具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为了上好一节课,她到图书馆把与这节课相关的书用“麻袋”背回去,一本一本翻阅、记录。即使是周末,她也和孩子一起参观电视台、调查城市排水系统,她用课外活动把学生、家长的心聚在一起。

她教过数学,也带过语文,在她看来,教育就是捍卫孩子对学科的兴趣、信心和好奇心,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幸福的。

在乡村,从求学到走上讲台

郑秋平的童年是“自由的”。出生在乡村的她,至今还记得儿时那个手里拿着哨子,一下课就给学生讲“孙悟空”的老师。天马行空的想象让郑秋平对学校、老师充满亲近感。

直到三年级转学来到城里,紧张的教学进度让郑秋平感到十分吃力。再加上乡村孩子的身份,让她总觉得有一些异样的眼光。不甘心的她,奋起直追,用勤奋弥补了落后。这样的经历,让郑秋平在成为教师后特别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1991年,成绩优异的郑秋平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满心憧憬想要成为一名教师。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更加包容,他们多才多艺,对学生关爱有加,这让离家在外的郑秋平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感。

“当时,我们对老师是很崇拜的,老师在我们眼中是全能的。”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师生交往不局限于学科,丰富、持久的课外交往让郑秋平印象深刻,“这大概就是人生导师应该有的样子,他们身先示范,从生活到学习都一一教导我们。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与学生做朋友,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引者。”

1994年师范毕业后,郑秋平被分配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一所乡村小学做数学教师。闽东山区艰苦的教学环境让她吃了一惊:“我刚入职就带毕业班,为了保证升学率,孩子们必须上晚自修。但那时学校没有电,桌上点蜡烛,地下烧蚊香。天色一黑教室里就烟雾缭绕,跟进了庙一样。”

郑秋平回忆当年的艰苦:每次返校都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有时候还要搭拖拉机赶路;老师们一度暂住在危楼里,有时候还会失窃;家访时常常听不懂方言……

这些并没有让郑秋平动摇。她在一次次家访中了解学生、了解农村生活,硬是学会了拗口的闽东方言,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尊重。她拿出转学时不服输的劲头,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令其他老师刮目相看。

每年开学都有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郑秋平跑遍了田间地头,动员、恳求家长供孩子上学。有一户人家实在没钱,她急中生智地说:“你们家有鸡有鸭,养大了卖给我吧,拿这笔钱给孩子交学费行不行?”就这样半买半送,郑秋平把孩子留在了课堂上。

当然,她也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那就是与孩子成为朋友。放学后,她带学生上山摘果子,跟学生学方言,带他们回家吃饭……

“8年乡村经历给我的教学生涯开了一个很特别的头,虽然我在专业方面的成长没有那么快,但是我得到了扎根农村的机会。老乡身上谦虚、诚恳的气质,乡村孩子的纯真与勤奋至今令我难忘。”郑秋平谈到这段乡村时光的时候,总是恋恋不舍。

在班级,从“无用”到“有用”

一次次突破自己,大概是郑秋平从教20多年来做得最多的事情。

2002年,郑秋平作别乡村,报考了宁德蕉城区第四中心小学。由于学校没有数学教师岗位空缺,郑秋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行”教语文。而更让周围人惊讶的是,在这次考试中郑秋平考了第一名。

在郑秋平看来,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有人文精神底蕴,为什么教不好语文呢?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因此,每每同事休息时,她带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学习,当大家忙着评职称时,她却在做别人眼中的“无用功”——写期末评语。

每学期,郑秋平都要给学生写1万多字的评语。当其他班学生担心期末考试的时候,郑秋平班里的孩子却盼着考试,因为“考完就可以拿到郑老师的评语”——这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成了学生重要的“成长仪式”。

3年后,仍然对数学饱含热情的郑秋平终于等来了机会,重新成为一名数学教师。记得那次她教毕业班,突发奇想的郑秋平决定给孩子们制作一顶圆锥形“毕业帽”。当时正在学习圆锥体知识的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意见,当他们拿到自己制作的这顶特别的帽子时,一个个兴奋极了,其中有个孩子说:“郑老师,原来数学不只是在书本里,还可以用在生活中啊。”是啊,郑秋平回答:“数学是多么有用啊,不仅有用,还那么有趣。”为了让学生体验更有趣的数学,郑秋平一次次自费“外出游学”,学魔术、学戏剧,参加数学亲子工作坊……郑秋平说:“我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只有我变得越来越好,孩子们才能更加幸福。”

2006年,郑秋平在区级教坛新秀评比中尝试用自制工具进行教学,这节课得到了评课教师的认可,时隔不久,市级教坛新秀的称号也接踵而至。

之前做语文教师时,郑秋平就一直做班主任,这项工作对她来说驾轻就熟。许多人觉得做班主任辛苦琐碎,但在郑秋平看来,班主任工作更能与孩子心贴心。她带学生参观电视台,了解新闻发生的前前后后;她和学生一起调查城市排水系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并分小组探究;她带学生到北京游学,去看课本上提到的建筑与风景……

家校交流是不少班主任头疼的问题,但在郑秋平这里似乎不是问题。她说,以往班主任组织活动基本上都是自己策划,或者与科任教师讨论,而她选择与家长一起进行教学设计,把家长的想法纳入课程。比如,在银行工作的家长想要帮助班级组织一次参观银行的活动,经过多次讨论,郑秋平与家长一起把参观活动升级为财商教育课程,包括与教材内容紧密的人民币的认识、商品打折情况分析,以及跨学科的钱币演化历史、利息如何产生、数字银行等。每一次课程都有生成,在银行职员进行“数钱”展示时,孩子提出了问题:除了手工点钞、机器点钞,还有其他数钱的方法吗?这样的问题让郑秋平很兴奋,于是抓住契机,又引导孩子称重量、测高度,一节新课就这样生成了。

一直以来,郑秋平都坚信,学习在生活中,而教育无处不在。

在学科,注重数学表达

2014年郑秋平开始意识到,一个老师仅仅把视线放在自己的学科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窄化。在不断阅读与外出学习中,她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打破学科边界,在多学科背景下架构课程体系。

对戏剧感兴趣的郑秋平很快在媒体报道中注意到当时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开展的“创造性戏剧课程”。郑秋平认为,无论对表演者还是“观众”,数学戏剧都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数学思考”、提高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实践和创新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跨学科教学,她进一步学习国内数学、语文、心理等领域名师的课例和理念,阅读了国外诸多教育改革案例,“那时候才发现,原来外面的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之前还在为取得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培养学生数学的表达,是郑秋平一直以来比较看重的事情。表达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上,郑秋平会让学生利用8分钟时间围绕一个数学主题准备一次演讲。刚开始,学生不知道讲什么。比如一次演讲主题:我喜爱的数学。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郑秋平就引导他们回忆整个学期的学习,找出一两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这时候,一个男孩说:“老师,我记得您讲过2倍的威力,把A4纸折叠再折叠,最多可以折叠几次。我想讲这个事情。”在郑秋平的支持下,这个男孩走上校园讲台,一举夺得演讲大赛一等奖。许多家长反映,当天晚上许多孩子都在家里尝试用更长的纸进行折叠,想要验证男孩的结论。

之所以看重表达,特别是原始的表达,是因为郑秋平知道,“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作出改变时,就会发现孩子对数学的喜爱是出于好奇的本能。”学生表达的过程,是对学习深度思考的过程。

在学校,赢得学生的心

2021年8月,郑秋平来到南京赫贤学校工作。这是一所全新的国际学校,还没开学,师生没见过面就迎来了网课。拿什么吸引从未上过数学课的一年级孩子,是郑秋平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经过半个多月不断打磨,幼小衔接课程孕育而生。郑秋平依稀记得9月1日第一节网课《数字,你为什么长这样》之后,家长原本焦虑的心终于放下,好几个孩子给郑秋平留言“我爱你”,甚至还有学生说要给学校提建议,每天多上一节数学课。

学生的反馈令郑秋平很受鼓舞,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更是把所有精力用在研究儿童、研究数学上,大胆创新。她带领学生在马路上走出“千米”,在沙坑里理解压路机问题,在餐厅完成美食统计,在足球场测量周长和面积问题,在承包的菜地里解决株距、垄数等问题,在剧场里了解能容纳多少观众的问题,在调查中制订销售方案,在超市实境闯关寻宝中完成“考试”,在数字考古中走近数字的文化史……

新的学期开始了,因为学校生源倍增,数学组新来的教师也同样倍增。如何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学,推动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是郑秋平思考最多的问题。除了上课,课余还要腾出时间手把手带新教师磨课、做教具、学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学期,郑秋平一般会设置3天开学课程,设计与孩子身心匹配、习惯养成且与后续学习相关的活动和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校学习的意义、幸福和快乐,收获满满信心,实现更丰盈的“成长”。

在郑秋平看来,数学是让儿童过一种美好的学习生活,要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注,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郑秋平,江苏省南京赫贤学校小学部数学课程主管,福建省骨干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29年。)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