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学校及教师扎根教学、改革教学与优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用研究的视角改革教育教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然而,从本次获奖成果名单看,高奖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发达地区,尽管客观反映了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与不同区域对教学成果奖的认识有关,低获奖区域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缺少对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没有理解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是让教师教学受益、让学生学习受益、让学校与区域发展受益;二是在路径设计上把教学成果奖仅当作一个奖项,忽视了可以利用成果奖评审的契机带动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在积极孵化本地区教学成果的过程中,把其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武器;三是在工作方法上没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没有通过制度化的设计推动学校及教师重视教学成果的探索和梳理。
如何把教学成果奖评审制度落地,让教学成果评审不止步于获奖,尤其是把其作为一种推动力,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更是一种责任。
在导向上:借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东风引导学校、教师拿起研究的武器。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价值是多元的,从区域维度看,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加强教科研工作,从而达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育人环节的强化等,进而改变区域教育生态。我们知道,教学成果来源于实践,其基础是研究。如何以参与评奖为抓手营造学术氛围,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谋划的问题。
探索“接地气”的教科研模式。教学成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科研成分但不是科研,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带有研究特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教科研工作思路,探索更适合中小学及教师的教科研路径。如上海市虹口区针对中小学教科研机械套用高校做法、没有立足校本问题发现与解决等现象,创造性探索中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区校合作项目科研管理模式,通过教科研项目平台的架构、项目的选择及过程性管理,在全区尝试并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教科研管理的创新之路,形成了“接地气”的教科研推进模式,为教学成果奖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强化有效度的科研管理与服务。一线学校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更注重问题的解决,其目的与路径不同于高校的理论研究,需要教科研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精准服务,否则很容易半路夭折。黄浦区是上海市在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奖较多的地区之一,考察其成功经验,“高效管理”与“精准指导”的双线并行模式是其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他们突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高效管理”和科研团队服务学校时的“精准指导”,确保学校及教师的研究能扎实推进,从而形成高品质的教学成果。
在行动上:借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东风孵化破解区域教育改革难题的新成果。一项有价值、得到公认的教学成果的形成,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续探索,其形成过程也是漫长而艰辛的。同样,要让一个地区培育出一些破解教育难题的新经验、新做法,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有所作为。
帮助学校把长期坚持的教改经验转化为成果。值得关注的是,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中有许多成果都经历了长期的研究过程,如江苏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就历时40年,与其说是一个成果,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营造氛围,强化和渗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工作思路与做法;另一方面要有制度设计,在精神与物质上支持学校基于自身的办学历史、文化特征等,形成更具学校特色的教学成果,突出一以贯之。
创造条件不断培育新一轮破解难题的新经验。时代在变化,碰到的教育难题也各不相同,这需要我们致力于新时代破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有时代感。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一个重要任务是鼓励基层创新,并为基层学校破解难题提供条件,形成新的机制助推基层学校形成新经验、获得新成果。
在策略上:借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东风推广对区域发展有帮助的教学成果。不能让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止步于获奖,用一个奖项带动一类学校,用一个成果推动一个地区,发挥教学成果在基层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引领作用,激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佳绩的学校及教师,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化研究,这是教学成果的终极价值所在,也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教学成果奖评审需要关注的重点。
结合实际做好区域推广的整体设计。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必须推广,如果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束之高阁,其评审就变得没有意义。这样就需要我们对获奖成果进行再认识、再提炼,并结合区域实际转化为生产力,变成区域教育特色。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大户,也是“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他们形成了把成果推广工作与全局性工作相结合、把本土成果与各地经验学习相结合、把已有成果的创新与成果的推广相结合的三大策略,为区域教学成果培育提供了解决方案。
把成果推广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推广要关注成本效益,即使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成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思路,也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提高推广效益必须体现三个结合:一是将推广与继续研究结合起来,获奖只是阶段性的,借助推广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更加稳定、可持续推广的新成果;二是将推广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把成果推广纳入教育帮扶、乡村教育振兴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中,以成果推广为抓手不断改进教育生态;三是将推广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推广需要把教学成果转化为具体行为,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完成,所以必须形成一支能让教学成果在当地扎根的队伍,从而让成果走得更远、扎得更深。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教科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