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0多年来,历经多个岗位,我一路成长为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回望来路,促使我坚持奋斗在一线的动力,是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束照亮学生生命的光、一束影响教师发展的光。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阐述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追求,要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全员育人的环境,努力追求不断完善与完整的“全”教育。
全课程+全评价,践行育人“全思维”
教育家应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做到有教无类。后来做校长,我更是把这一点作为学校办学目标的起点。
2019年9月,我到济南高新区同时接手汉峪小学和劝学里小学两所新学校。
面对两所完全不同类型的学校,我和团队在稳定秩序保证开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办学研判和目标规划,最终确定“立己达人,雅行天下”的办学宗旨,带领教职工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五育”兼修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优秀学子。
我首先带领团队完成了课程构建。学校将“1+X+Y”课程构建模式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一环节,“1”是国家必修课程,“X”是学校提供的40门选修课程,“Y”是由家校合力打造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个课程体系几乎为所有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形成了一个宏大又精细的全课程样态。
与全课程相匹配的是我们共同完善的全评价体系。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争优一体评价,即通过设立校园一卡通评价,将所有校园人(含家长这样的隐形教育人)变为学生生活学习全流程的评价者和鼓励者,一卡通的使用,是我和团队在构建学生自主和自治方面所践行的探索。
平台+激励,构建教师发展“全机制”
好老师是好学校的灵魂,更是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培养“教育家”的最优平台。这几年,我在完善平台、优化教师发展机制上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是为干部赋能,提升中层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此牵住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我带领核心团队研发建立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注重培训学习,每周定时组织干部例会,坚持逢会必学。其次,全心全意关注教师发展,致力于帮助教师提升发展内驱力,提升专业水平,增强综合素养,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使之更“专业”地教书育人。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课题引领的作用。结合地域特色、校情和学情,坚持“立德树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根本理念,打造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多元+国际”的立体化课程,以“关键动作”创生学校课程特色。在省培项目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加强教师科研培训,提升科研专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教师团队在专业发展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多人次在课程开发、优课评选等方面获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空前高涨。他们在学校快速发展向前时,也在及时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学校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而具备了硬核引擎。
这些平台和机制的建立,是我努力践行“办好一所学校,成就每位教师,发展每个学生,带动更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破冰+融合,打造“全员育人圈”
近年来,做有温度的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仁爱之心”应该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我想,这温度、仁爱对学生而言就是珍视童心、呵护童年,对家长来说就是理解他们、助力他们。带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我和团队在教育服务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
学校是育人之所,也是社会运转的重要一环。面对社会反映较多的就餐难、放学早等问题,我们积极倡导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服务。
2015年我任职于雅居园校区期间,因课后服务开展成果出色,学校成为全市学习的样板;我还积极争取条件为学生提供安全、营养、便利的配餐服务;面对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主动开展课后服务,开设兴趣社团……这些主动将问题揽入怀中的举措,不仅让教育因服务有了温度,更让学生和家长有了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我认为,通过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流,可以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将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目标进行整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协调性成长。怀着这样的初衷,我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和实践。假期、周末及空闲时间,我和教师一起走进学生家中,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心声,真正实现面对面交流、心贴心畅谈。我认为,做教师一定要有家长思维,只有经常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如何落地,才能真正把教育办到家长心里,办成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民生大事。
去年,我入职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面对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全学段办学空间,我对教育的认知又有了全新的理解。教育能够提供给孩子发展的不是单一平台,能够成就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业成绩,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全链条。教育不应是学校、教师抑或家长的单方面努力,而应是学校、家长、社会的相互依托和共同奔赴。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颗全面关注的心、全体发展的心,为全环境育人不断努力,像教育家那样去思考、实践。
(作者系山东省“齐鲁名校长”,现任职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