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拓技艺起源于杭州,距今190多年,是金石学之衍生技艺,是传统金石传拓技艺形法锦灰堆的创新形式。锦灰堆拓技艺的传承,“积金聚石”和“叠拓构成”两大条件缺一不可。
浙江省杭州市求知小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拓技艺的保护单位,学校的片庐博物馆是杭州地区唯一一家锦灰堆拓技艺保护场馆,教师赵士华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基于“非遗传家宝”优势,学校创建了锦灰堆拓艺术实践工作坊。五年多来,工作坊坚守“拓观千秋”的理念,让学生一边学习传拓技艺,一边学习鉴赏金石文物,在传承锦灰堆拓技艺过程中深度观悟华夏千秋文明。今年,锦灰堆拓艺术实践工作坊关注和参与浙江文化共富和杭州亚运盛事,被评为“我是亚运代言人——杭州市中小学优秀社团”,学校制作的锦灰堆拓纹饰竹节拎环麻布袋作为杭州亚运会官方馈赠的礼品之一,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载体。
以文育人
“积金聚石”即广集金石文物,是锦灰堆拓技艺传承的首要条件。片庐博物馆收藏有古砖、古瓦、古石刻、古铜器等标本5000余件,跨度近万年,为锦灰堆拓技艺传承提供了有效拓材保障。
金石之价,贵在其美。为了让学生对金石文物有更加深刻的感知,学校首先带领学生了解金石文物的文史之趣。金石学是博物学和考古学的前身,一件金石文物往往可以代表一段历史。学生根据锦灰堆拓的创作需要,要挑选数件甚至上百件金石文物。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对所选金石文物的年代和文化意义进行考证,甚至是古砖的尺寸、出土地域、保存风貌等信息都要进行了解和关联,透过金石文物去感受某个历史时段的审美特征和历史逸事,触摸中华文明的基因。
其次,深度感受金石文物的器物之美。每件金石文物的传拓过程都需要数十分钟,覆纸、拓印,纹饰慢慢呈现,将金石文物逐渐传拓到宣纸之上。学生通过传拓,将原本立体的纹饰转化为平面艺术,将原本已经磨灭而不易看清的金石纹饰十分具体地呈现出来。每个图案的传拓过程都需要数十分钟甚至更长。随着金石纹饰在反复椎拓下逐渐清晰,学生对金石文物的形、纹、色、质、工、韵等美感都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物上图文的寓意。
创意润心
“叠拓构成”是锦灰堆拓技艺传承的技艺条件,学生要把数件金石文物层层叠拓于一纸之上,取舍有度、巧妙构成、虚实相生、乱中有序、古雅吉祥。
叠拓构成的基本流程分为湿纸、覆纸、拓印、叠拓、揭拓5个基本流程。
湿纸:先将宣纸需要进行传拓的位置润湿,使得宣纸纤维逐渐舒展。
覆纸:将润湿的宣纸覆盖于所要传拓的文物表面,宣纸上面加盖保鲜膜进行保护,然后用压棒反复点压,直到宣纸下的纹饰纤毫毕现。
拓印:用拓包蘸取适量的墨汁,拓包墨量宜干不宜湿,再将拓包垂直上下在呈现文物纹饰的宣纸表面轻拓,首遍宜淡,逐遍加浓,直至纹饰黑白分明。
叠拓:另取一件文物,进行取舍设计,重复前面三个步骤,将纹饰层层叠拓于一纸。
揭拓:叠拓完最后一件文物,揭纸、整平、落款,锦灰堆拓作品才告成功。
“叠拓构成”过程自始至终注重学生的创意和个性传达。学生通过巧妙构思、不断实践,创作出大量赏心悦目的作品,既有别致的锦灰堆拓书签,也有文雅的锦灰堆拓宫扇,还有悦目的锦灰堆拓立轴,更有大气的锦灰堆拓六联屏作品。他们在创作锦灰堆拓作品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文物拓迹的形、纹、质、工、韵、意等方面不断进行揣摩,然后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融合,才能完成作品。因此,学生的传拓技艺、金石学、美学、文学等综合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全面发展。
五育培元
学生从一块古砖上发掘一个故事,自一枚古泉币畅想一段历史,在一截古石上读出一个传奇,“拓观千秋”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拓技艺传承意义的提炼,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观照。
学生在锦灰堆拓创意实践过程中耐心、专注,每次活动重复枯燥的覆纸数百下甚至千余下,感悟金石之美,感受作品之美,体能也得到了锻炼。锦灰堆拓的创作有机集成了美学、史学、博物学、考古学等知识,也成为学生疗愈“空心病”的良好载体。
“叠拓构成”的过程,也常常有画面经营不满意的情况发生,甚至因为前一个图案墨迹未完全固化再叠拓下一件金石文物时造成墨迹湮化,产生遗憾。这时候,对于学生来说,选择因势修改是一种变通能力,选择从头创作需要果敢和毅力。
锦灰堆拓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活动,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鉴赏中十分重要但又不易实现的古文物“第一接触”困局,学生在锦灰堆拓作品创作过程中观悟中华文明史,让自身的五育素养得以滋养,还培养了融创未来的能力。
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俱进,IP的定位日益受到关注。非遗IP即是知识产权。片庐师生对作品进行提炼,将纸本作品转化为数字图案,并介入跨界的帆布包、丝巾、桌旗等文创开发,学校通过片庐视频号和抖音号,精心编辑兼具技艺展示、作品解读、作者匠心和情境情节的视频作品,每周推送不少于一期,使得片庐锦灰堆拓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和文化辨识度不断提升。如今,锦灰堆拓更是借着杭州承办亚运会的东风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自信和美好。
(作者单位分别系浙江省杭州市求知小学和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