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同课异构

在平仄声韵诵读中感受雄奇景色

发布时间:2023-10-17 作者:高 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同课异构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修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古诗教学如何创新提效?我对自己执教的《望天门山》三个版本的课例比对分析,在同与不同的教学设计实施中深化对古诗教学的认识。《望天门山》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自然风光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抓“借助关键词理解一段话意思”单元语文要素,感受壮丽山河,品味语言情志。

1.0版本《望天门山》是12分钟的微型课,获2020年7月第二届“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优秀奖。本课例以体会音韵美、意境美、情怀美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平仄声韵诵读中感受雄奇景色,链接背景了解李白独闯天地的豪迈。教师引读《上李邕》《行路难》经典诗句,简述李白24岁作《望天门山》、58岁作《早发白帝城》、60岁作《独坐敬亭山》的背景故事,让学生感悟李白为实现报国理想积极奋斗的人生。寻找现实中像李白一样自强不息的榜样,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2.0版本《望天门山》是2021年11月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古诗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上的观摩课。本课采用“1+X”组诗教学,感受祖国壮美河山。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迁移自读语文园地《早发白帝城》,体会音韵中的乐观情绪;抓关键词“断、回”,以字源析意法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关联生活事物,理解诗意,并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联读《行路难》诗句感悟家国情,师生合作读拓展美景诗句,倡导在诗词中遨游美景、领略诗情,实现梯度教学。

3.0版本《望天门山》以“字源析意、涵咏诗情”为创新点,突出“以字解诗”品味汉字内涵的15分钟微型课,是2022年陕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获奖课。对标“真实语境感受汉字音形义联系”,创设“字遇见诗”学习情境,以字源析意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涵咏探究,体会诗情画意,感受汉字文化内涵。“断、回”教、扶、放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助推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关键词“断”重点引导学生观形析意、读音想象、诗句入境的三步学法;小组自学“回”,关联生活事物,想象江水激荡画面,感受对壮美河山的热爱。诗眼补白,回“望”美景、“望”穿诗心,紧扣单元主题,感受豪迈情,兼顾语言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突破教学难点。

以上三个版本的《望天门山》以诗歌内容为基点,教师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韵律,涵咏诗人情志,在沉浸式审美体验中兴发感动,感受诗文蕴含的思想智慧。符合新课标关于重视“诵读”,抓“关键词”理解,逐步提高赏析诗词能力的要求。

三个课例比对分析的意义在于对小学古诗词“涵咏情志”教学方法的认识,在于对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启示。

一是对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认识。

指导诵读,体味音韵。诵读是加深理解文本、学会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对学生诵读要求随学段提升不断提高。三个版本的《望天门山》共同点,通过教师范读、师生应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绪。1.0和2.0版本课例中,出示标记平仄入声符号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迁移诵读法自主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很快掌握。这个环节符合新课标第二学段“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探究字词,理解内涵。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此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体验。古诗教学更应重视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准确、快速理解古诗主旨。比如,2.0版《望天门山》品味字词教学环节:找同义词替换“出”,比对替代词“立、看”,体会“出”化静为动,表达诗人自信豪迈情的妙处。又如,1.0版开课即抓诗眼“望”教学。观察甲骨文“望”的字形,猜是哪个字?学生从睁大的眼睛和脚下踩石头,推测登高远看之意,判断“望”字。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看天门山的心情,引发学生思考诗人有何期盼?能否改为“看天门山”?帮助学生建立感悟诗情、探究诗心的意识。

展开想象,感悟情志。古典诗词常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塑造文学形象。当诗词中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画面呈现脑海时,学生就会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中感悟诗歌内在情感和蕴含的志向。

3.0版本的《望天门山》,突出关键词“断、回”的教学。教师用字源析意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展开想象猜出是“断”“回”,并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断”字仄声中传递的果决感和“回”字平声传递的回旋状,帮助学生“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说出眼前画面后出示照片,建立汉字与生活事物、行为的关联,感受汉字文化内涵。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江水声,再播放楚江奔腾的动态视频,引发学生的视听共鸣。此时教师创设情境“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不禁高声赞叹:天门中断——”师生应和诵读,被李白豪迈情感染。

二是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要求。

掌握格律基本知识,提高自身诗词素养。吟诵始于周朝,一直是古诗文学习方式之一。要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真正对古诗诵读感兴趣,教师应加强对格律知识和吟诵的学习。三个版本的《望天门山》课堂教学,教师均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在“平长仄短入促韵悠长”中感受格律诗的音韵美,沉潜涵咏,咀嚼滋味。小学阶段积累诗词吟诵体验感悟,了解格律知识,会为其后续诗词创作打下基础。

增强数字化意识,用数字资源优化教学。数字时代教师有效开展教学,要重视获取、加工、使用数字资源,以优化、创新教学活动有效解决教学问题。3.0版《望天门山》开课播放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结课推荐汉字、吟诵码资源。本课例应用数字资源展现汉字文化内涵,在情境中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快乐学古诗。学习延伸课外,满足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三个版本《望天门山》教学实践探索,让学生真正感受古诗韵律美,体会古诗内涵美。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第一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