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行且思

当他们开始演讲

发布时间:2023-10-17 作者:张华中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日常学习、与人交往中,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带领学生开展了课前演讲活动。它不是语文课前的热身,而是学生的个人秀场和开展研究的练兵场。

坦然地站在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围绕自己选定的主题语言流利、层次清晰、逻辑缜密地表达观点,这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件难事,多数学生是沉默者、观看者。慢慢地,敢于展示的学生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而能力的增强又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关注,进而拥有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由此形成了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们的课前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站上讲台被关注、被倾听的机会。尽管有些学生仪态稍显僵硬,表达不够清晰、声音不够响亮,表达的观点或许空泛乏力,但他们勇敢站上了讲台,在同学面前努力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这种努力的过程经由之后的总结、反思、消化,会为下一次展示积蓄能量。

我把演讲题材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发现他们关注领域之广阔,研究兴趣之迥异,思考认识之多元。他们既关注国际形势,也聚焦中招名额分配、中学生早恋、抑郁症群体等切己之事;既涉及民乐和西洋乐接受度的比较、二次元文化等中外文化内容,又囊括粗鄙语的流变研究、网络中的屏蔽词等现象。如此丰富的内容都在课堂上呈现,其鲜活性激活了其他学生沉寂的大脑。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观点碰撞争鸣,相激相荡。

我要求学生演讲的材料要真实准确,援引的数据来源渠道要正规,使用的理据要注明具体出处,图片的真伪要辨别。演讲固然是发表个人看法,但也不能任由情感驱使,不可向壁虚构,而应建立在对材料深入、客观剖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尽管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将这些融入自己的演讲之中,但在不断强化和引导下,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如果说上述规范是做研究的前提,那么从学生的演讲中发掘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点,并为他们提供研究的方向和资源就直接关涉学生的研究活动了。根据学生小常的演讲《粗鄙语的演变》,我把露丝·韦津利的《脏话文化史》与埃玛·伯恩的《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推荐给他,让他围绕“粗鄙语”进行小课题研究;学生小高演讲的内容是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特点,而她的父亲曾参与设计和建设,我便建议她与父亲深入交流,再查阅文献资料,紧扣上海图书馆东馆兼顾传统与现代的特点为全班做一次微报告。固然他们最终呈现的小课题或微报告存在诸多不足和缺憾,但探究意识以及探究中获得的学术锻炼将为他们未来的深度研究奠定基础。

借助课前演讲活动,学生的目光由校园投射到社会,由纯粹的课本知识进入丰富的现实世界。一轮演讲结束后,许多学生都总结了自己的优劣得失,还提出了未来改进的方向。在他们自信的言语中和充满光亮的眼睛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格致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