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使用,其在语文教育界引发的最为广泛的讨论话题就是围绕“整本书阅读”这个学习任务群,以至于许多专家屡次出面给“整本书阅读”降温,警惕语文教师不要把整本书阅读异化成了琐屑饾饤之学,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令学生陷入更为“内卷”的精神内耗境地。
在我看来,“整本书阅读”若是实施得当,正是破除“内卷”的一剂良药。因为导致学生内卷的主因在于严峻的升学压力,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严重压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趣味。据我调查,在我校高一新生中,有的学生居然从小到大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尽管这个学生的情况属于个案,但他初中阶段学习使用的是统编语文教材,这套教材每册均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然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近6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其实并不困难,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经典书目。对于中学生而言,最容易引起多数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主要还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中长篇小说,像沈从文的《边城》、余华的《活着》、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这种体量的作品,最适宜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可陆续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如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海子的诗文选《神的故乡鹰在言语》、老舍的《茶馆》等,逐渐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引导学生阅读人文学科各个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如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黄仁宇的历史学名著《万历十五年》、宗白华的美学名著《美学散步》、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学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加缪的哲学名著《西西弗神话》等,要给学生设计出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阅读序列,由此才能达到从“读懂一本书”到“读懂一门学科”的学习效果。
整本书阅读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不单单是将课文由单篇短文拉长到长篇整本那么简单,虽然对于师生而言,他们在课内外要处理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单篇教学和单元学习,但是真正的挑战来自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师而言,必须在师生共读完一本书之后,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从中提炼出阅读这本书的核心问题,从而拟定出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相对于单篇课文或单元学习而言,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既分散又杂乱,教师要能够精准确定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并通过整体设计将之有序分解到有限的课时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样才能持续激发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这种高强度和高难度学习任务的兴趣。
至于师生普遍担心的整本书阅读应当如何评价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问题,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的语文试题已经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卷。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是学生是否识记了《乡土中国》中的主要概念,或者《红楼梦》中的具体故事情节,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整本书的主要技能,例如是否掌握了目录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掌握了书评与书籍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必死记硬背《乡土中国》的主要概念,也不必缩略简化《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只要勤于读书,善于总结读书经验,就足以应对高考题目。
此外,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与其通过摘抄精彩段落、撰写读书札记等常规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如通过创意写作或者批判性写作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摘抄是最不用动脑筋的,而经典作品的评论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学生很容易借鉴甚至抄袭各种评论。但创意写作的学习任务学生几乎是没有办法抄袭的。例如我在组织学生整本书阅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罗生门》的过程中,就从中提炼出创作推理小说的核心知识,再让学生根据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案件,如江歌案、佘祥林案等,查找相关资料,创作出一篇“罗生门”式的推理小说。开始布置这份作业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学生创作不出来,结果作业提交上来后,我才发现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不但模拟写出了“法医秦明”体的推理小说,还模拟写出了“柯南·道尔体”“东野圭吾体”“阿加沙·克里斯蒂体”等,总之让我大开眼界。其实中学生是很热衷于阅读各种通俗题材小说的,像科幻小说、玄幻小说、推理小说、校园小说等,都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说不定下一个创意写作的天才编剧就藏身其中。
整本书阅读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组织起教学来困难重重,但它真的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勇敢迈出一大步,从引领学生共读一本书做起,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做一个无限的人。因为每一部经典的背后,都有一个自足的人,都有一个自足的世界和时代。每读懂一本书,就是读懂了一个人,就是读懂了他身处的时代。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打破时空的局囿,成为一个无限的人,成为一个无须内卷的人。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1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