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三位一体”为乡村教育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王晓洁 来源:中国教师报

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座滨海小城,山东省荣成市共有58所学校,其中乡村学校43所,城乡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教学层面存在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教研力量单薄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荣成市充分发挥教研机构“领”的作用,将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放在“研”上,关键点放在“训”上,提升点放在“思”上,初步建立研、训、思“三位一体”教研模式,为乡村学校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立“3+2”教研员驻校教研机制。教研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专业支撑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组织教研员到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指导,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2021年起,荣成市开始推行“3+2”教研员驻校任教工作模式,即教研员每周3天在乡村薄弱学校上班,2天在原单位上班。驻校期间,教研员通过听课评课、专题讲座、主题教研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指导。

在教研员驻校工作中推行“五个一工程”,即每学期上一节市级示范课,为不同学科、课型建构教学模型,让乡村薄弱学校教师明确方向;带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与乡村学校教师开展一对一师徒传帮带活动,从备课、上课、磨课、评课等方面进行指导,让乡村学校教师快速成长;帮扶一所乡村学校,因校制宜开展校本教研和现场指导等活动,通过对驻校单位的问题追踪、评议诊断、跟进指导,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建一个学科基地,聚焦学科课程规划、学业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以学科基地建设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开展一次技能比武,以教学评比、基本功比赛、案例评选等为载体,搭建平台引发乡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转变。

建立“点单+全员”式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市政府每年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教师精准培训,重点向乡村学校倾斜。2020年,荣成市成立教师成长学校,针对乡村薄弱学校教师需求采取“量体裁衣”式培训,有效破解以往教师培训“一点对多面,一课对千人”的低效模式。通过邀请6位教育专家成立咨询委员会,定期为乡村学校教师培训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依托荣成市齐鲁名校长、名师和威海市名师组建300多个名师工作室,将近年来名师论坛、教育改革微成果等800余节资源进行汇总,建成网络资源库,乡村薄弱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平台上自主点单参训,为乡村薄弱学校教师“按需点单”提供便利。

为了提高培训实效性,荣成市将学员培训表现、考核成绩纳入结业评价,计入个人年度考核;建立导师、学员“双向评价”机制,在授予学员权利的同时,倒逼导师精心备课、研课、授课,促进导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建立“培育+选拔+推广”式微成果驱动机制。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核心是激发内生动力,让学校、教师开展以研究、创新、反思为核心的校本研究,着力破解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难点堵点。基于此,荣成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荣成市基础教育改革微成果评选与推广的实施方案》,培育评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改革微成果,倒逼乡村学校教师反思、提炼、萃取优秀的教育经验,自觉参与改革创新。

在成果评选上,荣成市建立了“集中答辩—专家评审—入校核查—成绩考核”评选机制,凡弄虚作假、成效不突出、成绩不理想都实行一票否决。以第一批“小革小新”评选为例,荣成市组织了17场推介答辩活动、136项微成果项目团队、1400多名教师上台,面向全市进行公开答辩与展示。答辩中,项目负责人脱稿陈述,专家现场提问,成果项目成员随机答辩。举办评选活动既提炼推广了好经验、好方法,也改变了假科研、科研走过场的困境。

在成果推广上,荣成市按照“评选一批,打造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严把“推广转化关”,建立优秀“小革小新”成果网上展示平台,组织入围成果建立“优秀成果资源库”,以研究共同体的方式进行推广转化,提高成果的应用辐射面。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1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