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五项行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黄启贵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振兴的使命。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市立足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深入实施“教育保障、固本强基、筑梦赋能、内涵提质、特色发展”五项行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能增效。

加强保障,让乡村教育“稳”起来。黔西市把巩固拓展“3+1”(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依据《贵州省教育厅劝返复学工作指南“二十条”》,黔西市制定“一生一案”控辍保学工作措施,落实“七长”(县长、教育局长、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负责制和“双线”(行政线、教育线)责任制,建立义务教育“两线四级”监督责任体系,对本地就读学生落实“课前清点、联系家长、追踪家访、报告政府、落实劝返”五步跟踪。3年来,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均保持在100%高位水平,实现安全控辍、质量控辍、情感控辍,落实小升初整班移交,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的目标。

同时,黔西市构建了“六位一体”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立“四类学生”常态化排查跟踪工作机制,强化学生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将资助资金发放情况纳入专项督查的重要内容,确保资助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强基固本,让乡村学校“强”起来。人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黔西市印发《黔西市“强师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探索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补齐配强教师队伍。2023年,通过“人才强市计划”引进研究生学历的高中紧缺学科教师42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46名,通过“特岗计划”招聘教师50名,预备调动引进各学段紧缺学科教师59名,各学段、各学科教师配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除了积极引进,也练好内功。黔西市以贵州省“强师工程”试点县为契机,依托清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本土培训专家团队优势,开展多样化的送培到县和自主培训,多层面、多路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筑梦赋能,让乡村教师“香”起来。黔西市依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标准,分别落实300元、400元、500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严格落实基层副高职称评审认定倾斜政策,让乡村教师有干劲、有奔头,通过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及教育培育三种激励方式,在全市营造“有为即有位,有位即出彩”的工作氛围,激励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学校、服务乡村教育。

内涵提质,让乡村教育“优”起来。构建并完善市教科局—中心学校—校(园)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层负责、双向联动、整体推进、注重落实,实现了教学质量动态管理、组织保障和优化服务;建立科学多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制度,优化义务教育各学段教学竞争机制,强化高中课程改革,调动全市中小学抓管理、练内功、提质量的积极性;制定《黔西市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试行)》,建立教育常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实行“谁管理、谁负责”的问效制度,强化过程督导,扎实抓好教学常规备、讲、批、辅、考、研等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特色发展,让乡村品牌“响”起来。黔西市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利用村居社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社团活动等载体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素朴镇素丰小学充分挖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朴金钱棍,通过校园授课、开设兴趣班、设为课间操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魅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同时,各学校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形成学校地方特色课程品牌。洪水镇把摄影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在摄影中发现美、欣赏美、记录美;思源实验学校、黎明小学、金碧三小把足球作为学校特色课程,让孩子在足球游戏竞赛、搜集足球趣闻或故事等活动中享受足球的快乐,形成人人踢足球、人人爱足球的良好氛围,足球文化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黔西市教育科技局)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1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