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的“气场”属于学生

发布时间:2023-11-21 作者:潘照团 来源:中国教师报

好久不上公开课,这次来到新校区,恰逢推行“行政课堂领导力”展评活动,每个行政领导都要参加,我作为校长,肯定要第一个站出来,这是校长支持课堂最直接的表态。

表态容易,行动可没那么简单。一堂课上了45分钟,虽是三年级“对联启蒙”主题拓展课,是自己研发的课程,但难免有点遗憾——课堂教学节奏有点拿捏不到位的感觉。回看课堂视频,发现自己言缓行慢,觉得孩子可能有各种想法,等待着,顺势点拨着,这是我的公开课节奏有点“生涩”的原因之一。课后,我跟厦门杨娜青校长交流时提及:每次作报告,觉得有气场,上公开课就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课堂必须把气场让给孩子啊!”杨校长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虽显“生涩”,亦见“生色”,这样的课堂不能说没有气场,师——缩小了,生——放大了,气——也就盛了!课堂的气场是什么?不仅是教师的侃侃而谈,也不仅是师生的默契走场,还是不断试探后的豁然开朗。

回溯我的课堂,复盘气场的气息源头,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虽然是学生第一次上对联课,但不是零起点。“同学们在哪里见过对联?”有学生说过春节时见过门上贴着的。实际上,语文课本第一册也曾出现过。我复现《对韵歌》,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特点:“对”是一对,一副,左右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对”又是相对,不仅是词义相反,也有相近,但不是相同。“联”是关联,两句成联,内容关联。在此基础上,再来个接龙,从“单字对”到“四字对”,从“随机出对”到“直接捕捉教学现场的事物出对”,从“教师出对”到“学生出对”,学生玩着玩着,学习的经验被激活。

其二,让思维在认知冲突中拉扯。好的教学会给思维一定的挑战力,它会张得更开,并适应伸缩距离的不断拉大,从而收获有思维含金量的课堂。课上,我看学生对联游戏玩得貌似很溜,索性抛出两句话:两山三垟丽仙岩,两溪三桥泽南田。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对联。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拿不准。我就让学生肆无忌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勇气的扶持与培植,也是在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认知。课堂上,学生如果缺失了敢于试错的勇气,就激荡不起思维的热气泡。他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对新知作出判断,不论对错,都是真实的投射。

其三,把故事境脉嵌入课堂。故事,天生就是给孩子写的。我在课上不是直接给孩子讲对联常识,而是用《纪晓岚与石先生》的对联故事,通过前半个故事引出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让学生去猜想下联,并把零散的“粗毛野兽石先生”七个字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扮成纪晓岚,巧接下联。面对石先生的严厉质问:为什么骂我是禽兽?学生以纪晓岚的角色回话。刚开始,很多学生只顾责备“石先生”,或者强烈表示不满,向“石先生”索赔,就是没有意识到运用对联的常识进行巧妙应对。此时就需要教师点拨:纪晓岚素有“铁齿铜牙”之称,自小聪颖过人,他不会硬生生地跟“石先生”对着干。硬来,肯定会被严厉惩戒。他会怎么用对联常识巧妙回怼石先生,怼得他哑口无言?有机灵的学生马上就悟出:“石先生,我并没有骂您,我只是应用您教给我的对联知识对出下联啊!粗毛对细羽,野兽对家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至此,对联的字数相等、词语相对、内容相关的基本常识就在学生的情境化演绎中和盘托出,一切水到渠成。学得有趣,悟得有理,这就是故事境脉的价值生长。

其四,瞄准错误的自我修复。本堂课我给了学生两次试错后的大修复时段,一次是在讲《纪晓岚与石先生》的故事中,让学生分组把散乱的文字拼成下联,巡学一圈,10个组只有一个组拼错了,我偏偏就叫这个组的学生上台,并且叫组内4个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另一次是课前的存疑,“两山三垟丽仙岩,两溪三桥泽南田”,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对联。课的最后5分钟,我让学生重新审视意见不一的两句话。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大家统一了认识:虽然字数相等,但上下句同一个位置没有做到词语相对,而是相同。他们给出修改意见:把数词换个位置就好了,即“两山三桥丽仙岩,三垟两溪泽南田”,或者“两山两溪丽仙岩,三垟三桥泽南田”。诸如此类,学生已经会简单运用所学对联的基本常识。由于是第一节对联启蒙课,不必苛求平仄工对。两次修复,瞄准错误,给足时间,充分发现,这就是对学习主体的尊重。

课堂的“气场”本属于学生,教师更应该负责为学生打气。当教学从学生的经验开始,当课堂容下每个孩子,这样的课堂就有了底气;当课堂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试错、容错、析错、纠错,这样的课堂就有了勇气;当课堂趣味横生,这样的课堂就有了孩子气。可能课上的教师没有精准把握好时间,可能课堂教学的节奏不是非常流畅,可课堂上的学生每一个都是沉浸“游泳”,而非岸上观客,课堂的气场自然就在了。

(作者系浙江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