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科分班前的最后一天,学生为我举行了一个告别仪式,还有特别的礼物,厚厚一沓信。回到家后我一封封细细读来,看他们用文字回忆关于我们的点点滴滴。
这几年相处下来,师生都有过慌乱、沮丧、遗憾,我总想要多一点时间,那样或许可以做得更好。直到我读完学生的信才惊觉,一些种子早已生根发芽。这些少年在我心头写下的文字,我会用一生去吟诵。
学生佳在信中写道:“老师,我原本打算在高中继续做一个‘小透明’,这些年我始终如此,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您跟我们谈起关于‘小透明’的话题,我才突然觉得这样也挺好,因为那是一个默默蓄势的过程……”
与学生谈论这个话题,源于一次与一个自我认同感低的学生聊天。我突然发现在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有不少孩子因为外貌平平、成绩普通、不善交友而被忽视,在青春的舞台上,他们坐在观众席上默默为别人鼓掌。
为此,我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与学生深入探讨了“小透明”的话题。给学生讲我读书时的故事:我也喜欢坐在靠窗的角落,羞于站在人前表达自己,从来不是被看好的一个,永远喜欢用沉默掩饰随时会出现的慌乱。许多年后,再回想起那段时光,我却无比感激。那段被别人忽视的岁月,又何尝不是命运的馈赠。做“小透明”的时光里,刚好可以默默扎根,努力生长,安静细微,于角落里自由开放。
人的一生,说到底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看清自己。只要踏实而真诚地生活,在心里建一个安静的小世界,听清风,看明月,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美好。也许,我不能解答所有的疑问,不能抚平所有的忧伤,但我不能让学生成为一座遥望的孤岛。
那天我讲了很多,不知道学生听懂多少,但只要他们能够明白那些“兵荒马乱”我都能感同身受就很满足了。教育是一场生命的对话,那些鲜活而美好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青春里那些暗淡无光的日子,总要有人为他们点一盏灯,驱散黑暗和孤独。
学生博文在信中称我“威威超人”,他在信中讲述了从自暴自弃到努力向上的心路历程,感谢我对待犯错的他没有批评和指责,在他成绩落后时一直鼓励他、相信他,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您一直看着我的眼睛,态度始终温和。那一刻,我想要开始改变,不想让您失望”。
这封信写得很长,让我意外又感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博文犯过许多次错误,每一次我都选择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指出问题,提供方法。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他的改变不会在一时一刻。我不介意等待,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我始终认为,师生之间也需要保持一种松弛感,彼此尊重,共同面对,走错了路就顺便看看风景,搞砸了事就重新再来。这原本就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年纪,而且我们也应该相信,每一个少年从心底都渴望变得优秀,过程慢一点没关系,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
在学生写给我的信里,许多孩子都提到我写给他们的那些小作文。文字是有力量的,有时候文字更适合传递情感、诠释爱。所以这些年,我习惯将一些有意义的瞬间定格在文字中分享给学生。
疫情期间,我与学生隔屏相望,那些想念、惦记和感动便化作一篇篇小作文,让我们在静默的城市中相互温暖。没想到这些文字学生如此珍视,他们说,“那时候总是盼着您发小作文,然后争做第一个点赞的人”“别的班的同学总是很羡慕,我们每天都有小作文”。疫情结束后,我们的小作文始终在继续,当班级遇到问题时他们也试着用文字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后来分班时,学生瑞奇给每个同学写了一篇小作文,每个人都成了小作文中的主角,大家的好她都记得。
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当时身在其中,浑然不觉,分别后才惊觉,悄无声息中学生带给我那么多惊喜。曾经以为他们不懂的那些道理,他们早已慢慢懂得。
离别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能够相遇已是幸运。我原本只想要一缕春风,学生却给了我整个春天。那些温暖的片段会定格在时光里,永不消散。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