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郡以西 、辽水以东,宛在中央”,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据此得名。近年来,辽中区教育局把高质量教育发展放在中心位置,秉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借助区位优势,依托高新科技,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与红色资源,打造一大批五育融通、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学校,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筑基铸魂,充分展现了辽中教育发展新风貌。
————————————————
劳动是学习技能本领、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劳动水平是其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劳动课要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特点,抓住五大关键环节进行教学。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在教师选题、目标达成、具体实施要求等方面为劳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导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劳动、有效完成课程目标提供了方向。
2023年9月,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一小学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开展了劳动编织课程,意在使学生掌握编织技能。同时,以劳动编织社团“络子坊”为依托,借助延伸教学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崇高的观念,并在劳动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边做边整理边回收”的习惯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手链编织过程中,学生以劳动四维目标为依托,不断优化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展望,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能举一反三,编织出更多精美的作品。
绳结编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手工艺术形式。通过对绳结编织的学习,学生可以收获审美体验,获得动手实践的劳动乐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是学生用双手创造美好人生的首要前提。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陶冶情操,启迪聪明才智,丰富精神生活,并能将掌握的劳动技能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
为上好劳动实践课,学校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组织社团授课教师提前进行集中学习,并制订了社团活动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掌握绳结的基本编法:平结、玉米结、鞭炮结等,培养编织技能,尝试编织手链、项链等装饰物。同时,学校申请专项资金,购置了大批社团活动课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细节上狠下功夫,保证课程质量。首先是重视安全教育。因为绳结编织需要使用剪刀和打火机,故而在授课前,教师反复强调剪刀、打火机的危险性,教授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初学绳结编织,不熟悉工具的使用技巧,无意间容易伤害到他人,教师必须时刻注意防范,以免有学生被误伤。其次是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绳结编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受学生的思想,理解学生的感受,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努力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氛围。再次是让学生领会熟能生巧的道理,使学生明白技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编织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个体情况也不同,所以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要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领悟到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将这种感悟迁移到其他学科,进而改进学习方法,提升自信心。最后是提升成就感,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学校对学生作品进行定期展示,增强学生的劳动成就感和认同感。学校还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义卖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
班主任在配合编织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比如,在讲授中,教师的语速要慢一些,尽量让学生都听清楚,最好教师边讲授边操作,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否则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进行两根绳的交替穿插。又如,最好安排两名学生一组,使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提高编织的成功率。由于性别和个体差异,学生对于编织的学习能力也不同,一般女生的编织水平要高于男生,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男生倾注更多耐心,施以更多鼓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安排实践能力强的女生辅助教师辅导学习进展较为缓慢的男生,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营造班级协作互助的氛围。再如,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编织样式,有的在中间加入一颗珠子、一个铃铛,有的把红绳换成了其他颜色的线绳,还有的通过自己查找视频,创造出不同样式的作品。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劳动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实践。劳动成果主要靠实践得来,劳动教育中讲授得再多,也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做。从2023年9月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动手实践,学校400余名学生已能独立完成编织,有的还掌握了三种以上的编织技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劳动的种子。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