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靠什么培养?在近1个月的采访中,这个问题始终萦怀不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这个观点似乎在理,但将习惯的养成仅归结于行为的固化,简单地将人等同于机器,未免失于偏颇。
小店区的做法是以课程塑造文化环境、以环境熏陶学生。不过,我只观察到表层的“以课程塑造文化环境”,至于文化环境究竟如何熏陶学生,我还不甚了了。直到采访的行程将尽,我在一所小学遇到了两个特殊的学生。
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广泛性儿童发育障碍,症状主要有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化等,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七。
今年新生入学,班主任肖婕发现班上竟然同时有两名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小甲会时不时发出怪声,或者毫无征兆地大喊大叫;学生小乙则会在教室里随意跑跳,或者就地躺倒。他们不仅影响教学秩序,也干扰到其他学生,让不少任课教师都感到棘手。
“当时,说不崩溃那是假的。”肖婕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但崩溃之后,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常规的教育手段无效,肖婕只好请家长来陪读。她渐渐发现,当母亲在身边时,孩子的异常行为有所减少。于是,肖婕尝试扮演孩子母亲的角色——比如,站路队时温柔地牵着他们的手,或是在他们出现异常行为时送去一个温暖的眼神。
为了减少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异样感,肖婕告诉全班学生“他们只是比较害羞的小朋友”,鼓励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在编排值日表时,肖婕也将他们考虑在内,让同学教他们如何擦黑板、扫地,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10月的某天,小甲的母亲激动地告诉肖婕,小甲在家里主动做作业了!“孩子说:我要写作业,我要考100分……”话到此处,小甲的母亲已泣不能语。
虽然最终小甲只能勉强写下自己的名字,但肖婕还是在她的本子上画上了一个大大的“100”。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现在两个孩子的母亲已经不必寸步不离地陪在他们身边了。小甲能背好几篇课文,小乙的异常举动频次也有所减少,行为大有改观。
由此我想到,在“构建教育环境”与“学生养成好习惯”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情感的流动”。
小甲、小乙与母亲之间有情感联结,所以病情能得到控制;肖婕营造了有爱的环境,所以他们能逐渐好转。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在情感丰沛的关系中,无论言教还是身教,抑或是课程创设、环境建构,只要是科学的教育策略,都能起到育人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此相对,那些顽固坏习惯的根源,恐怕也往往会有缺乏爱的痛苦。
有爱的教育才是培养好习惯的土壤,这也正是小店区教育的底色。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9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