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是一所由军工企业子弟学校转型的公办学校,在70多年的建校历史中,不仅承载了南昌这座英雄之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早已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质和“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航空精神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学校坚持通过思政教育培根铸魂,聚焦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活动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每门课程、每项活动的育人作用,让思政教育在润物无声的情况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新时代思政课要有特色、接地气、更灵动,因此学校在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上下功夫,让“思政+”呈现出更鲜活的方式。
思政+各个学科,透过课堂窗口育人。一是学科自我挖掘育人“因子”。各科教师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广泛关联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注重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将课程思政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百分数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以“数说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将相关数据中的百分数呈现给学生,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百分数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科思政教育,让学生感受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变化,感受中国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又如,体育教师以语文教材中《七律·长征》为背景,设计多种锻炼灵敏性的练习:首先是“翻越五岭”,让学生在“穿越封锁线”这一情境中练习跨越障碍物;其次是“乌蒙山,踩泥丸”,让学生以“穿越铁索桥”为情境进行躲闪练习;最后让学生以“胜利会师”为情境进行往返接力比赛。
二是注重学科融合,协同育人。学校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情感激发等目标。比如,四年级语文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语文教师组织开展了“向小英雄学习”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英雄精神的熏陶,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小英雄的书籍、观看有关小英雄的电影;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心中的英雄,在直观形象中勾勒英雄气质;音乐课上,教师教唱红色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本地红色革命史,了解英雄的革命事迹;体育课上,教师安排“红色”主题游戏项目。
思政+主题活动,利用活动阵地实践。当下的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的时代新教材,思政课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迸发出打动人心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力量。因此,学校的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教学,还会在社会生活中开展。
学校在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到来时,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崇高理想。比如,去年国庆期间,学校73名“小画家”共绘73米长卷,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此献礼新中国的第73个生日。学校还邀请解放军走进校园,通过庄严的升旗仪式让师生的爱国之心“燃”起来。
主题活动让思政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渠道,成为思政课的有效补充。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心中不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思政+研学活动,让身边的资源“说话”。教学素材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新时代思政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充实既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坚信只有基于本土本校,研学活动才能真正“立”起来。比如,学校坐落在南昌市青云谱区,自古就有“城南胜地、人世蓬岛”的美誉。教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感受水墨丹青的神韵;参观徐孺子故里,领悟孺子美德的精髓;参与城南龙灯会,体验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在浸润式教育中,学生感受到青云谱的文化特质。
学校所在地域蕴藏着历史古迹、人文精神、红色故事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内容非常鲜活,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让这些就近“躺”着的资源“说话”,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活性因子”,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
思政+社会实践,以体验的方式“行走”。学校把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作为学生综合实践的重要阵地,倡导学生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周为街道做一件好事,每月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汇报。比如,学生自发组织拍卖会,动员全校师生募捐拍品,所得拍卖资金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此外还有“爱心传递”捐建图书角、救助白血病儿童等活动。通过在社区的服务和“行走”,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联结起来。
学校将继续充分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向思政课堂要感染力,向更多教育资源要潜力,做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的人生底色更红艳,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助力学生插上梦想之翼,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9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