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彩鸢乘风起。每年4月,山东潍坊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会都会吸引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纷至沓来。
在今年的国际风筝会开幕式上,精美逼真的刺绣、灵动精巧的核雕、大气传神的刻磁、典雅古朴的红木嵌银……一群学生展示的非遗手工技艺作品,赢得了现场众多的关注目光,大家看着这些作品和学生的现场表演,久久不愿离去。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学生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全部来自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
近年来,潍坊聋哑学校始终坚持永不放弃每个学生的“精神图腾”,用丰富的课程为“折翼的天使”插上飞向广阔世界的翅膀,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阶梯课程引导学生自立、自信
特殊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有时超乎人们的正常想象。
萌萌(化名),一个5岁仍不会自己咀嚼吃饭、父母都要放弃的听障和自闭女孩。来到潍坊聋哑学校后,萌萌每天享受“星级”呵护:每次吃饭时一位老师把她抱在怀里,另一位老师先把饭放到她嘴里,然后用手托着她的下巴一点点帮她咀嚼。
经过无数次一对一、多对一的训练,两年后萌萌学会了自己咀嚼。现在,她学会了自己打饭、叠被子,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普通孩子几天就能学会的事情,潍坊聋哑学校师生为此努力了两年!
“萌萌艰辛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一种信念:对每个学生都要全身心呵护,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出现奇迹。”潍坊聋哑学校校长王京强表示,永不放弃已成为学校师生的“精神图腾”。
而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只是基础,为了让学生逐渐“晋级”,学会自立、自信,学校创建了“五育融合”的阶梯状系列育人课程——
一、二年级设整理与收纳课,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观察能力和做事的责任感;三、四年级开设农业生产劳动课,学习种植知识与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五、六年级设置烹饪与营养课,引导学生学会烹饪和自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七至九年级开设传统工艺制作课,培养学生对民间工艺的热爱,提高动手和创造能力。
课程确立后,学校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
“学生成长既需要‘野蛮体魄’,也不能忽视人格塑造。”体育教师田红志从不允许学生轻易放弃,不因学生听障而降低要求,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学生的体质逐渐增强,多名学生在省市级体育竞赛中获奖。
音乐教师郭海霞为了让听障学生掌握音乐节奏,带着学生伸展起跳、摸爬滚打,一起感受地板和音响的震动。付出终有回报,近10年来潍坊聋哑学校学生5次获山东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会演金奖、银奖。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非遗课程助力学生成才
长期以来,办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关联度弱、技能习得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学生就业率低是特殊学校亟待破解的“痛点”。
“结合听障学生观察能力强、专注程度高、动手能力强等特点,我们深入挖掘潍坊丰富的非遗工艺资源并形成系列课程,精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潍坊聋哑学校职教部主任陈福民介绍说。
从2014年开始,潍坊聋哑学校陆续开设风筝轧制、面塑、核雕、刻瓷、刺绣、红木嵌银等12门非遗课程,探索用职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整合的课程为学生发展赋能。同时,为了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学校推行“四固定一流动”(定课程、定教师、定时间、定地点,不固定学生)的选课走班制。
“仅有完善的课程还远远不够,过了体验的新鲜期后,许多学生因为看不到成果而沮丧。”在王京强看来,一定要充分点燃学生的内驱力。
于是,刺绣、烙画、装裱等不同专业共同配合制作出成品,优秀作品上架上墙,参加校内外主题比赛……除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教师还从心理、实操等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语文兼刺绣教师张琳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构图元素、色彩搭配和主题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让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存在感和内驱力。烙画教师高岳峦用画板、推拉杆、支架、遥控器等常见器材研制出遥控斜面桌和微型投影拷贝仪,提高了烙画的安全性和精准度,学生用起来方便又舒心。
学校还建立了4处残疾人就业实践基地,并入驻潍坊市十笏园非遗空间,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展会、服贸会、博览会,让学校的非遗教学、学生非遗手工艺品的出售、学生的就业有了更多展示和对接平台,助力学生在行业内成才。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8年潍坊聋哑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同年非遗实践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38项,21名毕业生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学校职教部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培养“有社会价值的人”——让学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潍坊聋哑学校不仅蹚出一条职业教育育人新路,即由低端、粗放产业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升级,还为特殊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增值型“涅槃”。
2019届毕业生李林峰,父子两代人均毕业于潍坊聋哑学校。父亲李宝国就读时学校没有开设手工艺类专业,走向社会后他只能靠做各种粗活维持生计。李林峰则不同,他从2014年开始学习刺绣专业,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毕业前就有诸多企业和工作室向他抛来橄榄枝。现在,李林峰是潍坊市残疾人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骨干设计师,有着稳定的岗位和收入,实现了自己的精工巧匠梦,他还在2022年获得“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
学生叶骄阳同样在烙画课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她的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还代表山东省参加文旅部组织的非遗文化展,作为特邀嘉宾现场烙画。现在,叶骄阳不仅成为一名专业烙画工艺师,还在旅游产品销售中心设立了自己的专属作品柜。
感恩于母校的培养,潍坊聋哑学校的不少优秀毕业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母校,目前已有3名毕业生在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母校任教。同为听障人士,回母校任教的教师更能以同理心体察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他们在刻瓷、红木嵌银等项目中发挥着自身优势,致力于非遗课程的引进、教学和传承工作,成为学校非遗项目职业化的播种者。他们的心愿朴素而真实:“我们想用学校教的技能,为和我们一样的学生领路。”
“把每个听障学生放在心上,努力让他们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温暖的同时成为点亮他人、奉献社会的‘光’。”王京强一语道出潍坊聋哑学校的育人希冀与担当。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06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