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吟游

一杯代州黄击鼓雁门上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耿 荣 来源:中国教师报

很早就想来雁门,一是因少年时夜读金庸《天龙八部》,为大侠萧峰雁门生死的悲壮人生而慨叹;二是因雁门关为汉匈历代战争的亲历者。

来时若是冬日,可目睹“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悲壮;深秋也不错,可体味“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苍凉;偏巧我们是盛暑之日登关,在一群边走边笑、青春洋溢的少年簇拥中,大步走入这寄寓太多历史文化的边关城楼。

一路崎岖。山路中央皆是不规则的砾岩碎石铺砌而成的斜坡,两边有后人用水泥砌就的阶梯。忽然听到“三无三原代州黄,原汁原味尝一尝”的吆喝声,抬首酒旗飘动,一杯杯盛满姜黄色酒液的纸杯排成数行,一股甜而不腻的酒香飘入鼻翼。远望前方两山青翠绵延,一座关楼拔地而起——豪情顿生,试想金庸笔下的江湖豪侠,哪个不是千杯不醉?

畅饮一杯代州黄,试看要隘无双地。

一杯代州黄酒下肚,四肢百骸仿佛力气倍增,奋力跟着年轻学子的步伐。

《山海经》曰:“雁门,飞雁出于其门。”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可眼前关隘犹在,却已南雁无踪,一群群“鲜衣怒马”的少年,在军旗猎猎的雄关前纷纷含笑自拍。

我走累了,低头轻抚路边早已油亮滑手的青石条,瞬间记忆仿佛接通历史的尘烟:金戈铁马铿锵,有蒙恬、李牧千骑绝尘留下的一道道痕迹;胡笳十八拍凄婉,有奇女子王昭君出塞时留下的一滴滴清泪……

远处恒山巍巍,沿代县北地逶迤绵延,几不知其源。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如玉带穿珠般,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连成一个整体。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

著名的雁门关就建在险峻的雁门山脊,立于其间我不能自已:无数攻守,无数厮杀,无数战鼓喧、军旗猎,无数可歌可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人文在这里交汇。近处,城关上陈列着几面战鼓和一排排锈迹斑斑的古代兵器,游学的孩子三五成群——有每到一处便抱着文创雪糕啃的“口罩女孩”,有疾步登高一心攀顶的“运动男生”,也有几个听口音分明是南方来的老人,不由分说便拿起鼓槌一顿乱击。我怂恿旁边的孩子小方击鼓,他认真地点点头,操起鼓槌击了下去,鼓声由缓至急,倒也是错落有致、不卑不亢。看着小方神情肃整、颇有威仪,我不由得想着:若在古代,小方俨然也是一名少年英杰。

此刻,山风渐起,站在虎踞龙盘的关口,酒意翻涌,思绪万千。

山是三千年的山,关是三千年的关,人却早非三千年的人。

伫立雁门关上,目睹久远的沧桑历史和年轻的活泼生命,我仿佛纠缠在时空交错的维度中,我努力想拨开迷雾看透这一切表象,极力思考如何觅得人生的至道。

鼓声依旧,不知从哪里惊起一只大鸟,其翅翼如盘,其飞速如电。我忽然感应到这只大鸟与众不同的风采和气质,即使我看不清它的面目,但我也能清晰地了解:它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面貌和独特的风采,始终充满着内在顽强的生命力,一如那一路在历史尘埃中跌跌撞撞走来却依然不屈不挠的中华文明。

“咻——”的一声长鸣,大鸟用那掠过云层下的一道耀眼的斜阳,给整个山峦关隘镀上了无限美好。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民办杨浦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06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