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学校西边不远就是深圳的东门老街。早在明朝中后期,这里就叫深圳墟。深圳这个地名,可不是特区成立以后才有的。”站在深圳小学(简称“深小”)门口,校长王海林给笔者讲起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原来的深小大门口,挂满了几十块荣誉牌匾,王海林让人把牌匾都收进校内。他说,不要摆在这里,门口有“深圳小学”这四个字就够了。
在王海林看来,作为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见证者,深小有着超越一般学校教育意义的历史使命感。从城市与历史的视角审视教育,也让这所小学的教育真正如其校训所言——“做小事,成大器”。
“百年树人”的文化传承
深小校园的中庭,生长着一棵挺拔的莲雾树。每年五六月份,莲雾成熟的季节,学校会举行一场热烈的摘莲雾仪式。只有毕业班的学生才能参加,孩子们手持长杆小心地把一串串果实采下来。盈筐的硕果摆在展台上,与孩子的笑脸相映成趣。在低年级孩子羡慕的眼神中,莲雾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每个毕业生。在深小师生眼里,这棵树就成了神圣无比的“校树”。离开的学生总是无比留恋地说,那是他们吃过的最甘甜的莲雾。
在深小校园里,树的种类数不胜数。对于这些树,王海林都如数家珍;每一棵树像校园里的学生一样,王海林都能讲出一些故事。“这棵龙眼树已经有100多岁了,深小一建校它就在这里了”……从这些故事中,能真切感受到王海林对校园里一草一木的珍爱,也能感受到他对这所有着100多年校史的小学的温情与敬意。“这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以深圳这座城市命名的小学。我跟老师们说,任何一个人到这里工作,都应该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
一来到深小,正赶上学校百年校庆,王海林大量研读校史,学校百年来的起承转合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1911年,在当时的深圳墟,当地张氏家族以自家祠堂“雍睦堂”为基础,创办了“私立深圳小学”。后虽几经战乱,始终薪火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迁到附近的“华园”,历经宝安县深圳小学、深圳镇中心小学、深圳第一小学等名称,最终恢复定名“深圳小学”。
“百十年来,深圳从一个乡村墟镇到国际化都市,深小当之无愧是它巨大变化的见证者。”怀着对百年校史的敬畏,王海林努力把历史文化融入今天的办学:建设全开放的校史室和校史长廊,以“华园奖”为名建立百年深小专项基金,将学校图书馆命名为“雍睦书院”,校徽也是在老校徽的基础上稍加改造而成……
这样的传承与创造,让深小的校园成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多维文化场,如空气和水一样给这里的师生无形的精神滋养。
如今,每一届学生毕业离校时,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这既是留给母校的历史纪念,也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百年树人”的校园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
课改背后的“公平与质量”
对一所小学来说,怎样衡量学校办得好还是不好呢?在不断研读校史的过程中,王海林的困惑慢慢有了答案。
学校旁边的东门步行街上,有一尊“公平秤”雕塑,据说在百年前深圳墟市的交易中,张氏家族就是靠着一杆公平秤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带动了深圳墟的繁荣。随着私立深圳小学的创立,张氏先贤推广新学,开启民智,也以“公平”精神兴办教育、回馈社会。
“可以说,深小能够传承至今,越办越好,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守着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价值追求。”王海林说。而这一点,也是王海林一直践行的教育信条。“我本人出身普通农家,在乡镇中学参加工作开始,我的理念始终是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价值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使王海林在深小找到了撬动学校发展的着力点。遵循“公平与质量”并重的价值观,他抓住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产品,健全学生的“艺体之育,蒙正之育,理性之育”,通过课程的统整与建构,形成了深小独具特色的“小种子”课程体系。
从2016年开始,每天一节体育课被列入课程表,成为深小学子的“标配”。在此基础上,学校全面增加艺体学科学时,音乐、美术每周各两节课;率先将科学课纳入学校核心课程,三至六年级每周三节科学课。“我们在总学习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把每节课从40分钟压缩为35分钟,这样无形中就相当于每天多出一节课,每周多了5节课。多出来的5节课,就分别给了体育、音乐、美术和科学。”王海林笑着道出其中的“诀窍”。
学校在“小种子”课程统领下,开发了50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扎根课程”“生长课程”“好奇课程”的三大课程群,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以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利都还给学生。
在这些课程改革举措背后,王海林看重的是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有感兴趣的课程,有喜欢的事。”王海林说,“如果学习过程都没有质量可言,那他们将来怎么会有高质量的人生呢?”
让快乐成为学生的“生命底色”
“快乐童年,幸福一生”是深小的办学理念。在王海林的记忆深处,有一段教育故事让他始终难忘。
王海林在深圳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上步中学,他教语文兼任班主任。第一天接手这个班,他就发现有一个女生很特殊。“她的脸上总是写满了惊恐,就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兔子一样。”王海林多次找她聊天,开始时她总是沉默,终于有一天,面对王海林关切的目光,女生“哇”的一声哭了:“老师,我无论做什么都不如我姐姐,没有人喜欢我!”
王海林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女生还有一个姐姐,自小聪明漂亮,而这个女生无论成绩还是容貌都与姐姐相差甚远,于是妈妈经常以姐姐为榜样,对她多有指责,从小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下,这个女生一直感到深深的自卑。
王海林找到这个女生的妈妈,不断做工作,告诉她以后不要拿两个孩子作比较,要多夸奖二女儿。他又给这个女生安排了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同桌。在以后的三年里,王海林对这个女生关注有加。“这个女生毕业后像她姐姐一样,也考入了深圳外国语学校。但我最开心的是,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这就是做教育的乐趣所在吧!”
王海林走上校长岗位后,仍有意识地关注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有一年开学后不久,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哭着跑来找王海林。原来,在她的班里有一个脑瘫的孩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让她有点手足无措。过去碰到类似情况,学校都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去特殊学校就读。可是,想起那位哆哆嗦嗦、眼神里充满乞求的家长,王海林真不忍心。他召集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一起开会,做通他们的工作,商量怎么来关爱这个孩子。“一个一视同仁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孩子,是不是也希望大家都能接纳他、爱护他?”王海林动情地说。
就这样,这个孩子得以继续在深小就读。班里学生组成关爱小组,轮流照顾他。因为这个孩子的存在,班集体也变得很有凝聚力。王海林还特意为这位家长在学校安排了一份工勤岗位,让他方便在学校照顾孩子。
近年来,深小每年都会有一些身体或心理有疾患的学生,教师都会坦然接纳他们。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学校组织心理教师和社工,共同发起了一项“彩虹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和专项行动,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援助。
谈及这些做法,王海林说:“在小学阶段,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关键是我们给孩子打下一个怎样的精神底色。一个快乐的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成为他们在未来道路上战胜挫折、积极生活的精神源泉。”
陶养“成大器”的育人之师
多年来,王海林以他自身的精神底色,影响着深小的教育底色。
生活中的王海林更像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读书是他的一大爱好,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如今家藏上万册图书。此外,他对书法情有独钟,每天可谓是“鸡鸣即起”,总要提笔练一会儿书法才去上班,“哪怕有再大的不愉快,坐下来写一会儿字,心情就会慢慢沉静下来。”王海林笑称。
因为这样的切身体会,除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也经常引导教师要有一两项兴趣特长,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白”。
每年招聘新教师,王海林并不太看重名校学历,而是“英雄莫问出处”,除了他们的学科专业素养,王海林还要考察他们有没有其他特长。对于那些“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他格外青睐。“就拿我们体育科组和艺术科组来说吧,体育教师里有篮球专项、足球专项、艺术体操专项、武术专项,美术教师有学设计的、学国画的、学书法的……”王海林说。
也因为有了这些复合型人才,学校才得以开设14门体育选修课、16门艺术选修课,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可选择的课程,又让每个教师的兴趣特长都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必要的学科培训研修之外,王海林更注重教师在育人理念和情怀上的引导,希望教师能够做一个大气的育人之师。
“在这方面,深小有一份得天独厚的资源,就是我们在全国有许多对口支援的学校,教师经常有去这些学校帮扶支教的机会。”王海林说。这些年来,深小对口帮扶的学校涉及新疆喀什、陕西延安、四川甘孜、广西河池等西部地区。每当教师前去支教,王海林总是寄语他们,要把支教经历当成历练育人本领的好机会。“尽管这些都是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但我们去支教不是单向的输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深小教师真正沉潜到这些需要帮扶的地区,除了送去优质的教育经验,也持续通过软硬件资源的援建,帮助这些地方实现教育脱贫。同时,王海林每年都会邀请这些西部地区的学校师生来深小交流互访,跟都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
这一切对参与其中的深小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感动心灵的教育,陶冶着他们的道德情操,就像教学楼上每天都能看到的那行大字——“做小事,成大器”所倡导的,感召着他们去追求“君子不器”的生命境界。
“做小事,成大器”是20世纪90年代深小提出的校训。王海林非常喜欢这六个字,他说:“在深圳这个年轻城市里,教育不能太急于改变,要静下心来,好好守住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东西。”
(王海林,深圳小学党总支书记,深圳小学光明学校曙光校区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深圳市名校长、深圳市十佳校长等称号)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