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问道课堂

左璜:把研究做在教学现场

发布时间:2023-12-12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左璜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故事感。

她上师范时学的是理科,毕业后却在小学教语文,博士读的是教育学,博士后又投身心理学研究。这样的跨学科背景让她的研究多一种天然的优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作为高校学者,她一直在学术殿堂与教学田野之间行走,并且游刃有余。左璜坦言,自己一直坚守的身份是“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她看来,教育研究与自然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它与生俱来就有着观照实践的品质。10多年前,她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体认教育研究的限度——论当代教育学学科危机的第三条出路》的文章,文中特别强调化解教育学学科危机的一条途径就是体认学科的限度。“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我们不应只是沉醉于‘新概念’‘新名词’‘新理论’的提出,也不应醉心于宏大的叙事,而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色,脚踏实地开展研究。” 左璜说。

左璜热衷于走进教学现场做研究,还缘于她在中小学工作过7年的经历。她一直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被一线教师所理解、接受并应用起来的理论,都是虚空的理论。”因此,她的研究从未离开过教学现场,每学期都会坚持到中小学的课堂观课、评课。她最热衷的就是与一线教师一起重构课堂。“当我们把理论摆在教师面前时,他们只会觉得这是‘皇帝的新衣’,能想象但看不见;但倘若我们结合理论,把一节真实的课摆在教师面前时,他们就欣然触摸到真实的创新与变革”。

左璜曾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她一直主张,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要从知识学习的“累积式思维”中走出来,转向“大目标”,即从教学思维走向课程思维。核心素养就是为教育的目的瘦身,其背后蕴含的教育思维方式就是“少即是多”——抓住那些最关键、最基础的内容素养去培养。

左璜还把这一逻辑迁移到了家庭育儿中,在家庭教育中做“减法”,聚焦孩子核心素养培养,并坚持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撰写育儿日志,疫情期间出版了《高效亲子陪伴指南》《博士后妈妈智慧育儿经》两本书,成了圈粉无数的“育儿专家”。

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要聚焦什么

    中国教师报: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行动方案》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绘制了新图景。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深化行动应该重点聚焦什么?

左璜:我以为,《行动方案》发布得很及时,很有指导意义,这也是切实有效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研究者,同时也作为省级层面落实《行动方案》的研制者,我想,深化行动应该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聚焦核心问题的解决。《行动方案》主要是以行动任务为主线而设计的,这有利于明晰行动的方向性,凸显行动的必要性。然而,转向行动场域后,作为行动的执行者,则更应该聚焦核心问题的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行动必须回归真实的教育问题:宏观的问题,比如如何推动教育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培养出未来能成功而幸福生活的人才?中观的问题,比如如何帮助师生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微观的问题,比如如何更新调整作业设计以帮助学生更科学地学习?如果行动者缺乏问题意识,无法把握核心问题,那么所谓的深化行动极有可能沦为一种上行下效、应付了事的行为,所谓的“深”也就无从谈起了。

重视联动、连贯的系统行动。《行动方案》中共提出了五大项重点任务,包括14项小任务,这些任务从课程规划到教学方式、从评价改革到数字赋能等,内容涉及广泛。那么,在深化到实践场域时,如果各地各校不能很好地将各项任务联动、连贯起来,任务及责任一旦分散,势必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导致基层管理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工作效率的下降。因此,在推进这一改革深化行动过程中,需要各相关部门、各条战线的领导、教师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共享机制,形成系统化的行动方案。

注重在地化的行动转化。《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这么一条,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这一点对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深化行动中,各地各校一方面要把握《行动方案》中的关键目标和共通任务,另一方面要体认本校、本地的特色,结合在地化的特点来转化行动目标、任务和规划。

构建循证反思的科学行动闭环。《行动方案》特别明确了一点“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因此,深化行动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形成“科学诊断—过程监督—反馈提升”的课程教学改革行动闭环。

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是什么

    中国教师报: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核心素养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高频词备受关注。如果让您来梳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会有哪些特点?

左璜: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想可以浓缩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导向本质是教育要确立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更新。面向未来,我们到底应该让孩子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核心素养所回答的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必然督促所有教育人重新定位和审思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是孩子积累的知识越多越好?是不是孩子掌握的技能越多越好?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孩子面对复杂多变流动的社会时,能否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比扎实记忆、掌握学科知识更加重要,能否适应变化、协调矛盾与冲突比按部就班学习更加重要,能否创造价值比一味地传承知识文化更加重要。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之一就是要更新教育目标,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就是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体系。

第二,减负增效。无论大家听到的“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教学”还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其实内涵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思维和方式。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累积式教学”,从而造成学习负担的增加。因此,改变教学的底层逻辑,以更加宏观、抽象、本质、结构化的知识模块教学取代微观、琐碎的知识点教学,从而真正从课程结构的源头来优化教学,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第三,创新驱动。“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概念的背后是突破传统的继承式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这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授与受”的阶段,那么等到孩子学成这些知识后再进入社会,知识却已过时。事实上,知识创造已经成为学习的“第三种隐喻”,它鼓励孩子在边学习旧知识边尝试参与新知识的创造,同时倡导学生在传承知识的同时保有“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并养成创新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落细、落小

    中国教师报: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场观念的变革、方式的变革,也是一场文化的变革。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落小,对此您给一线教师有哪些具体建议?

左璜: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落小?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对此,我想给一线教师三点建议。

第一,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作为。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如果已经形成了舒适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要改变自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我们长期耕耘在课堂的教师来说,与其被动接受改革,被动接受培训、学习,被动应付改革,倒不如主动作为,争取做一回课改的主人。那么,如何主动作为呢?一是要有想法,二是要有做法。有想法,就意味着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遇到真实的问题与困境,例如有了ChatGPT,我们的学生应该怎么学习?有了智能化平台,我们还能怎么教?学生学的东西变得多起来了,如何帮助他们减负呢?作业是否可以更加科学点呢?遇到问题,就思考并将其提炼为课题,展开深入的课题研究。我一直倡导,新时代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驱动,让教师在课改中主动作为,十分需要。有做法,就意味着教师思考之后一定要有行动。有教师说,“我”也想做跨学科主题教学,但“我”不知道如何做。“我”也认为个性化教学指导很有效,但“我”还不清楚怎么做更科学。我们如果总是抱着“我不会”“我需要等待他人来指导”的心态,那么这也不叫作主动作为。真正的行动,无须等待,只要秉持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教育的根本目的,方法一定是多元的。我相信,没有人敢说,只有像“我”这样做才算是跨学科主题教学。我始终主张,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第二,教学设计应从三维目标设计走向综合表现描述。上一轮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三维目标的设计,不少教师已经习惯这样的操作。然而,三维目标的设计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突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倘若我们将目标转向为学生综合表现的描述,例如从“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转向“能主动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自信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孩子学习某项知识后的综合表现。我们要相信,在人工智能时代,能与机器人抗争的教育,必然回归“情感性”与“价值性”。

第三,教学过程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在教学中,教师会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从而喜欢设计各种引导式的活动、问题,牵着孩子一步一步往前走。适度的引导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就难免会限制教师的思维水平,难以有所突破。因此,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课堂,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比如,从“请你读这句”变为“你最喜欢哪一句”,从“请你来解答”变为“你觉得还能怎么解答”……我们相信,一旦转变了思维的视角和主体的角色,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走向学校整体改革要关注什么

    中国教师报:课改越深入将越触及课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问题,单项改革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在您看来,从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学校整体改革要关注什么?

左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问题的确愈显弥足珍贵。在我看来,从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学校整体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注重学校特色的引领。课堂教学变革只是学校整体改革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而一所好学校最关键的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精神。因此,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会更加强调学校的顶层设计,凝练学校的特色品牌,然后在特色文化的指引下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例如,某学校确立了追寻最美的教育这一文化特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出最美课堂。缺乏学校特色文化引领的课堂教学变革,很容易落入工具主义的陷阱中;缺乏学校文化精神引领的课堂教学变革,实际上也很难具有持续性。

注重全面系统的架构。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它的创新和变革需要从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来全盘考虑。学校课程体系的育人目标、内容体系以及实施原则,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立足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课程体系上予以重构,方可实现真正的深层变革。

注重服务师生的成长。当然,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应该始终着眼于师生的成长。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仅限于概念、模式的创新,师生的成长就会让位于机械的操作流程。然而,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生命活力、不断创生的文化形态。基于此,从课堂教学变革走向学校整体变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变革的目的,始终面向师生共同生命的成长。

(左璜,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德育与教师发展系主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成员)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