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想
文章写于2006年。这是李泽厚先生对其重要的人类学思想“情本体”论的简明阐述。“情本体”,情是本体,以情为本体,直白地说就是“珍惜当下”。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是人类本然和亘古的追问。李泽厚先生的“情本体”论是一个中国哲学家对这一追问的独特回答。在对哲学思考缺乏信仰的后现代,这一学说之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当不止于启示和慰藉。珍惜当下,珍惜具体而微的人、境、事。此即庶几“诗意地栖居”。(任余)
————————————————
人总想要活下去,这是动物的强大的本能(人有五大动物性本能:活下去、食、睡、性、社交)。但人总要死,这是人所独有的自我意识。由于前者,就有人的维持生存、延续的各种活动和心理。由于后者,就有各种各样五光十色自迷迷人的信仰、希冀、归依、从属。人“活下去”并不容易,人生艰难,又一无依凭,于是“烦”生“畏”死出焉。“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是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拙作《论语今读·4.8记》)
因为人生不易,又并无意义,确乎不如无生。但既已出生,很难自杀,即使觉悟“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悟“空”之后又仍得活。怎么办?这是从庄生梦蝶到慧能和马祖“担水砍柴,莫非妙道”“日日是好日”,到宋明理学“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等等所寻觅得到的中国传统的人生之道。这里没有灵肉二分的超验归依,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的审美超越。这涉及“在时间中”和“时间性”。
“在时间中”是占有空间的客观时间,是社会客观性的年月、时日,生死也正因为拥有这个占据空间的年月时日的身体。
“时间性”是“时间是此在存在得如何”(海德格尔)的主观时间。所谓“不朽”(永恒),也正是这个不占据空间的主观时间的精神家园。似乎只有体验到一切均“无”(无意义、无因果、无功利)而又生存,生存才把握了时间性。海德格尔所“烦”“畏”的正是由于占有空间的“在时间中”,所以提出“先行到死亡之中去”。
其实,按照中国传统,坐忘、心斋、入定、禅悟之后,因仍然活着,从而执着于“空”“无”,执着于“先行到死亡中去”,亦属虚妄。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就存在者而思存在”“把存在存在者化”,倒是中国特色,即永远不脱离“人活着”这一基本枢纽或根本。中国传统的“重生轻死”,正是“就存在者而思存在”,而不同于海德格尔“舍存在者而言存在”之“奋生忧死”。本来无论中西,“有”(中国则是“易”、流变、生成)先于“无”,“有”更本源。“无”是人创造出来的,即因自己的“无”生发出他者(事物、认识)之“无”,从而“有”即“无”。于是,只有“无之无化”,才能“无”中生“有”。只有知“烦”“畏”亦空无,才有栖居的诗意。这也才是“日日是好日”,才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中国传统既哀人生之虚无,又体人生之苦辛,两者交织,形成了人生悲剧感的“空而有”。它以审美方式到达没有上帝耶稣、没有神灵庇护的“天地境界”。存在者以这种境界来与存在会面,生活得苍凉、感伤而强韧。鲁迅《过客》步履蹒跚地走在荆棘满途毫无尽头也无希望的道路上,“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虚无却奋勇前行不已。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就在此行程(流变)自身。这里不是Being,而是becoming;不是语言,而是行走(动作、活动、实践);不是“太初有言”,而是“天何言哉”,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道”。这就是流变生成中的种种情况和情感,这就是“情本体”自身。它并无僵硬固定的本体,它不是上帝、魂灵,不是理、气、心、性的道德形而上学或宇宙形而上学。
奥古斯丁说:“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忏悔录》)海德格尔说:“此在的有限性乃历史性的遮蔽依据。”“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人生省视,这便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老夫子这巨大的感伤便是对这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是“时间性”的巨大“情本体”。这“本体”给人以更大的生存力量。
所以,“情本体”的基本范畴是“珍惜”。今日,声色快乐的情欲和精神上无所归依,使在“时间中”的有限生存的个体偶然和独特分外突出,它已成为现代人生的主题常态。在商业化使一切同质化,人在各式各样的同质化快乐和各式各样的同质化迷茫、孤独、隔绝、寂寞和焦虑之中,如何去把握住自己独有的非同质的时间性,便不可能只是冲向未来,也不可能只是享乐当下,而该是“珍惜”那“在时间中”的人物、境迁、事件、偶在,使之成为“时间性”的此在。如何通过这个有限人生亦即自己感性生存的偶然、渺小中去抓住无限和真实,“珍惜”便成为必要和充分条件。“情本体”之所以不去追求同质化的心、性、理、气,只确认此生偶在中的林林总总,也就是“珍惜”之故:珍惜此短暂偶在的生命、事件和与此相关的一切,这才有诗意地栖居或栖居的诗意。任何个体都只是“在时间中”的旅途过客而已,只有在“珍惜”的情本体中才可寻觅到那“时间性”的永恒或不朽。从而,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选自李泽厚《寻求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