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不易,高中课改尤难。不愿改、不敢改,改了之后遭遇阵痛退回原路者比比皆是。我们学校经过3年的课堂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沉淀了一些思考。
今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指出,当下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还不能很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行动方案》也给出了课堂改革的路径,即在教学方式上“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这意味着课改要进一步迈向深水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曾提出“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的论断。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本质上,教的方式不变,教师就不会变;学的方式不变,学生就不会变;教师和学生不变,课堂就不会变;课堂不变,学校就不会变。毫无疑问,抓住了教学方式变革就抓住了实现高品质课堂的牛鼻子。
课堂的基本元素是非常稳定的:从人的角度,有教师和学生;从物的角度,有教材、教学辅助材料、黑板、多媒体设备等;从行为的角度,有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讨论对话;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有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从教与学的方法角度,有讲授、问答、启发等,有读书、思考、作业等独立学习,有讨论、展示交流等合作学习。一直以来,除了科技对物的元素带来一些表层形态的变化,课堂的其他元素非常稳定,变化很小。课堂真正需要的,不是引入新的元素,而是结构性变革,即把这些稳定的元素进行创新性组合,形成新的结构,产生新的力量。
遇见“对分课堂”
2020年11月,在一次外出培训中,我们初次接触“对分课堂”。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对分课堂是基于脑科学、心理学理念的结构化流程变革传统课堂,把教学刻画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四个过程,分别为“精讲、独学、讨论、对话”。这一课堂对已有的教学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规范、科学、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对分”是指师生作为对立统一的两个主体,科学分配权力,构建真正的师生共同体,实现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对分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准引导下,主动参与,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性学习,减负提质,跳出机械刷题,实现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和迁移性学习,落实“双新”,培育核心素养。“对分课堂”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通过安全宽容、尊重平等的同伴交流,敞开心扉表达自我,受关注、有自信,释放学习压力,减轻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于是,学校邀请对分课堂倡导者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作为学校课改指导专家,帮助一线教师不断提升对分课堂实操技能。
2021年寒假,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阅读《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开学前组织各学科教研室主任召开“对分课堂”研讨会。春季开学教师会上,全体教师开始集中学习“对分课堂的基本内涵”“对分课堂操作要领”。3年来,全体教师通过读书会、集体教研、分享教学手记等形式,不断交流认识、塑造共识。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校还开展了3次全校教师大讨论,不仅为教师在课堂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教师团队的课改共识,统一了改革目标。
2021年春季新学期第一周至第四周,各学科首先遴选教师尝试“对分课堂”实验课,通过对实验课集中讲评改进提升,从18名实验课教师中选出5名教师上“对分课堂”观摩课,又从5名上观摩课的教师中选出文科田雅、理科孔利杰两位教师上“对分课堂”初级样板课。这意味着“对分课堂”改革正式起航。
学校确立的推进策略是,中层干部先试水上课,接着是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备课组长、教师。学校组建了“对分课堂教练团”,由讲实验课的9名教师担任教练,培养学校的内生评价指导力量,同时组建“对分课堂讲师团”,讲师团由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语数外每科5名教师,理化生政史地每科3名教师,共33名教师。“两团”的成立让“对分课堂”有了先锋力量的引领。
逐步迭代的校本教研
推进对分课堂改革最重要的措施当数不断升级的学校教研活动。“对分课堂对抗赛”“对分课堂线上教研课”“对分课堂混合式迭代教研”等成为重要的教研活动。
2021年10月8日至29日,学校开展了“对分课堂”对抗赛,通过线下公开课和线上直播课的形式进行。经过两周的预选赛,39名教师进入对抗赛决赛,18名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11月1日,学校举行“对分课堂对抗赛”讲评会,网络同步直播。此次活动引起了更多同行的关注。
2022年初,针对全学科对分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学校以提高对分课堂实践应用水平为目标,开展包括“课堂直播、自由评课、集中研讨”三个环节的对分课堂“线上教研课”活动,两周一节。中间受疫情影响,部分师生居家上网课,中断了一个多月。疫情之后,学科组加班加点,终于在期末考试前完成了9个高考学科的一轮次线上精品教研课,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对分课堂实操水平,还有力推动了跨地域、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在线教研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分教研课,学校与省外对分课堂实践校逐渐形成了教研发展共同体。2022年11月,学校与山东、内蒙古等地的学校组建“中小学对分课堂教研发展共同体”,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为了推动对分教研走向深入,形成积累型教研,深化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从今年春季学期启动对分课堂混合式迭代教研活动,两周一科,持续不断,涵盖高考9个学科、高一至高三所有学段。混合式迭代教研的优势在于打破时空限制、汇聚群体智慧,以“展示—研讨—再展示”的基本流程,让教学改革形成从“为何改”“如何改”到“改出来”的闭环,助力打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24日,学校混合式迭代教研第一次展示及教研活动举行。语文教师李敏的展示课《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将学科认知情境创设与“对分课堂”融合,在丰富的对分课堂实践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对分模式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和习惯,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展示环节过后,教师各抒己见,对这节课就目标创设、教学流程、衔接高考以及文本解读等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教师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达成更高效的对分课堂为宗旨,真诚、无保留地提出问题,并给出中肯的建议。
3月10日,在“对分课堂评课座谈会”上,张学新就当天的迭代式教研展示课进行点评。他指出,迭代式教研是新的教研模式,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分课堂为教研提供了共同的话语体系,迭代式教研使教研结构化、标准化、规范化,推动教研走向深入,形成新的教研样态。
如今,“对分课堂混合式迭代教研”已进行了25个轮次。对分迭代教研让教师对对分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迭代。
不断扩大课改半径
课改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教师逐步认识到对分课堂为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课堂教学范式。教师通过“时间对分、权责对分”的教学实践,深入钻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坚持“精讲蓄能、内化赋能、讨论增效、对话增值”四元教学的目标定位,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经验、碰撞思维、互动互补、协同发展,发挥课改领航者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升了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课改不能止于改课,要从改课出发,以学生为圆心,不断扩大课改的半径,从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向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学生自理。学校积极探索“课改班改”的深度融合,以课改推动“班改”,以“班改”助力课改。学校先后召开“对分班级建设班主任培训会”“对分班级建设学生调研座谈会”“对分班级建设推进会”等,探索对分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模式。
2023年秋季学期,学校制定了《班级对分成长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依照学生渐进自主的思路,指导班主任分权分责,帮助学生由他人教育、外部驱动逐步走向自我驱动、自我激励。学校持续推进对分班级建设,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共同体,成为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同学合作、共同成长的成长型组织,学生在班主任引导下已逐渐参与到班级自我管理中。
学校将对分课堂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一一解决。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了学校提升教学管理层次,实现精细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理论成果。目前形成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有:《漯河实验高中对分课堂任务编写使用制度》《漯河实验高中集体备课管理制度》《任务单“三研三改”编写流程》《对分课堂两极定性评价办法》《漯河实验高中评教评管办法》《漯河实验高中课堂两项规定》。
3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而在分数之外,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积极主动、阳光快乐,我们看到了班级的和谐关爱、温暖平和,我们看到了教师的优雅从容、幸福满足。每一天、每堂课都是诠释课改的新样态。我们看见的各种美好都让我们坚信:真正的课改不仅能带来好分数,还能超越分数,带来高品质的教育。
(作者系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27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