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任我行、声光大观园、千变机器人、创新智发明、童眼看华科……5个模块75门选修课程和36门社团课程开启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科学+”学习的6年历程。
为了“让小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爱国、像科学家一样求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和像科学家一样创新”,学校将“培养未来科学家”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20年的研究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聚焦未来科学家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从“内”“外”两个维度开展了探索。“内”,对应未来科学家素养,从“爱国勇担、趣学慎思、笃行善创”三个方面设计了爱家国、追梦想、甘奉献、勇担当、养兴趣、求真实、勤审辩、乐合作、广实践、善创新、会探究、活运用等12项素养目标;在全学科开展“科学+”融合课程,研制了以指向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特征的对话教学方式。“外”,加强大学及校外科学资源利用,建立了校社互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开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未来科学家培养“科学+”系列课程
为了配套落实培养未来科学家理念的三类12项素养目标,学校在理念目标与学生发展之间用课程建设搭建了桥梁,并突出课程建设在科学与人文融合上的特色。
在充分落实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照培养未来科学家的课程目标设定,遵循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学校在课程内容开发中重视人文对科学的滋养作用,在学校已有活动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重构,围绕实现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设计了“科学+”5个模块(科学+文化、科学+创新、科学+艺术、科学+健康、科学+实践)75门选修课程和36门社团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喜爱,更为学生的未来科学家素养发展助力。
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建设重视批判与创新的有机融合。以“科学+创新”课程为例,学校发挥学科、学段融合育人功能,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直指学生的“追梦想”“求真实”“善创新”素养。如低段“小小建筑师”,中高段“我是发明家”,全学段参与的“环保创意制作”等。融合课程项目化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建设重视动手与动脑的有机融合。学校“科学+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用实践探究的方式展开科学小课题研究、创新挑战、大学实验室实践,直指学生的“甘奉献”“勤审辩”“会探究”素养。
为了将动手与动脑相融合的课程项目向校外资源延伸,学校还开展了“科学家培养未来科学家”小课题研究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沈韫芬院士将自己的课题研究项目《煤炉烟气的污染与治理》中的一部分拿到学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在全国中小学生物百项活动评比中获二等奖。
建立重点指向“勤审辩”“会探究”和“善创新”等未来科学家素养的对话教学方式
为了将学校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愿景转化为学生素养的提升,学校探索了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课程实施方式变革,自主开发了重点指向“勤审辩”“会探究”“善创新”等未来科学家素养的对话教学模型。
学校对话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分阶段的持续修订,在不断反思和修订上一阶段探索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未来科学家素养。
指向学生认知形成的全学科对话教学。围绕符合小学生科学认知形成过程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认知修订”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不断反思和修订自己认识的结果,直至对探究事物有更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语文课上学习“比喻”概念时,小学生不必使用准确的术语来描述“比喻”,也不必机械记忆“比喻”的定义,但要运用举例、分析和判断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反思对比喻的前认知。在经历了根据个人经验产生的认知、小组合作论证修订个人意见产生新认知、全班集中论证修订小组意见形成的第三次认知的过程后,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比喻”的认知,更在认知的过程中习得认知规律。
“认知修订”类对话教学广泛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求知”领域,特别是像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需要大量概念认知实践的学科。学生在持续修订的过程中,养成了“勤审辩”的思维习惯。
指向学生问题解决的全学科对话教学。围绕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学校教师借助“做中学”“用中学”以及“创中学”的基本原则,建立了“问题解决”的对话教学路径。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中的重述问题,澄清问题的信息和目的,寻求解决方案,并在持续改进解决方案中更深层次地开展问题解决所需的推理和验证,在动手动脑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案解决控球不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描述控球能力与手指、手掌力量变化的关系,总结出最佳控球手法;最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拍球习惯和拍球方式,体会到拍球手法与控球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带领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机融入了“会探究”素养的培养。
指向学生学会创造的全学科对话教学。为了在全学科培养学生创造力,学校教师在对话教学中采用“作品创作”的对话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一个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并据此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不仅强调学生要反复修订,找出作品的最优内容和形式,还要求教师“悬置判断”“延迟评价”,以锻造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多维度、多层面、多频次的对话,为的是在不断修订中进行合理、深入的思考,理性决定什么可做、什么可信,什么是真正隐藏在事物或现象背后的秘密。
建立科学家进小学课堂、小学生进大学实验室的“大学—小学”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为落实未来科学家培养的目标,学校除了在校内课程开发与实施上动脑筋,还在外部资源利用上想办法。一方面,邀请院士、科学家走进校园,邀请他们参与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成果发布的点评活动,同时借助与科学家多场合深度互动,将立志成为科学家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学校与大学共同开发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内容,让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走进科学家研究的工作环境,在与科学智力资源的直接交往中开阔视野、增强能力、树立信心。
日渐完善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课程,促进了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提升。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为成果所作的题词“幼而学,壮而行,为民富,为国兴”将激励我们继续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奋力前行!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编 后: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20年来通过“内”“外”两个维度的探索,在培养未来科学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规划。
学校通过教学机制和“大学—小学”协同育人机制,以及“科学+”系列课程设计,使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对学科整合的尝试,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创新”课程中通过项目化学习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工程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样的融合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素养,又能在跨学科领域中有所突破的未来科学家。
学校在对话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为未来科学家的培养提供了独特路径。这种探索是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学校通过“大学—小学”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展现了对外部资源的巧妙整合。同时,与大学实验室的合作不仅让小学生走进科学家的工作环境,更在科学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创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更为整个科学教育领域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思路,为未来科学家的培养树立了有益的榜样。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03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