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要对区域内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正式实施。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推行课后服务,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还需要查漏补缺,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宣传,转变家长育人观。在调研和观察中我发现,许多家长将课后服务的内容指向学科和作业辅导,说明在家长的潜意识中,希望孩子在学校就是学科学习和完成作业,说白了就是希望“成绩好”。其实,课后服务时段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答疑外,更多是要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孩子全面发展才是正确方向的理念,从而扭转家长片面的育人观。
丰富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在我面向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中,近一半学生认为课后服务内容需要改进。事实上,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仍以抓“学习”为主,即使成立了若干兴趣小组,参与的学生也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学校建立引进文艺工作者、体育教练员、科技人才、退休教师等专业人员机制,充实课后服务人力,同时通过“线上+线下”互补的方式,充实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拓展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所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是在“上课的教室”进行的。其实,课后服务可利用的渠道非常广泛,并非局限于上课的教室。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计算机房、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操场等场所外,还可以“学科+社团”组合、“校内+校外”兼修,充分发挥少年宫、文化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也可以联系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向企业,走进农村,体验生活。
坚持自愿,如实确定服务对象。学生是否参加课后服务往往由学生家长自主选择,我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得知,存在学生不愿意参加但家长要求参加的现象,而在已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中,家长或学生在从众心理支配下参加的不在少数。因此,学校必须严格坚持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原则,完全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利,不能让学生“被自愿”的情况发生。
科学评价,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学校要将教师组织课后服务和实施情况列入工作考评,将课后经费主要用于参与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把补助实实在在发放到教师手中,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非语数英兴趣小组的活动评价与语数英学科和作业辅导要等同视之,因为不同内容或类别的兴趣小组之间付出的劳动都具有同等价值,同样是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总之,推行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切实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功能,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需要我们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推动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17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