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自建校起就专门在校园的一角开辟了中草药种植园,并取名为“百草园”,里面种植了常见的花——栀子花、桂花等,还有熟识的果树——柠檬树、百香果等,也有常用的药物——麦冬、天门冬等。这些植物不仅伴随学生一同成长,还有着特别的作用——皆可入药,都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为了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普及中草药植物知识,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百草园的秘密”。这是一场师生共同探秘中草药植物从萌芽到茁壮生长、吐穗开花的奇妙旅程:“萌”——了解中草药和中医学的知识、认识和辨别中草药植物;“生”——学习种植中草药植物和了解其成长过程;“秀”——制作和传播中草药知识。课程以这三个不同维度的内容为主,调动学生参与不同植物主题综合探究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做中学”的有效路径,促进和实现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课程的“萌”发
课程架构依托适合学生动手实践的“中草药植物”,以“初识中医药文化”“辨识中草药植物”“种植中草药植物”“制作中草药作品”等内容为主线,设计了与此相关的“观察园”“生活园”“探究园”“成长园”等不同板块。围绕不同的植物主题,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时节的不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药植物,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如开展“初识中医药文化”内容的学习,学校设计了《初访百草园》《探寻中草药》两个篇章。在《初访百草园》一章,学生通过观察园的活动,初识学校平面图,了解百草园的整体轮廓,尝试在平面图上规划两条从教学楼到百草园的路线,并结合实地测量找出最短的路线;在生活园中,学生结合百草园的航拍照片和实地观察,发现百草园是由不同的图形区域组成,并用手中的笔画下轮廓图;在探究园中,学生还会了解到检查土壤pH酸碱值的重要性,并结合科学实验动手尝试检测百草园中不同区域的土壤pH酸碱值;在成长园中,学生留下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新知的心得和感受。
在《探寻中草药》一章,学生通过观察园活动进入到展示中草药百科知识、历代中医名家及其事迹和中药炮制工具的百草堂中,完成观察记录表,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在生活园中,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中草药植物,记录其名称和发现地点、重要药效等;在探究园中,学生学习辨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等,并尝试从植物茎的形态判断其种类,然后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调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在成长园中,学生留下实地对比区分乔木、灌木等不同植物的活动收获。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提倡学生遵循“我感兴趣的问题、最终问题的提出、记录的原始信息数据、我的信息获取、我的感受和结论是怎样的”等基本问题框架,进行真实、及时、完整的记录。这一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践探究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学习调整。
随着课程的开展,这些鲜活而有个性的植物生命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中医药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萌发。
课程的“生”长
有些中草药植物未开花结果前很难辨认出来,因此在不同节气中学校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月主题开展课程。
一月的珠海,正是炮仗花吐蕊报春的日子。在观察园中,学生利用测量工具观察炮仗花的大小、颜色、花期时长、生长环境;在生活园中,学生通过调查、记录挖掘它的药用价值;在探究园中,教师鼓励学生采用扦插繁殖的方式开展实验,并记录实验工具、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信息,总结失败的原因并探究如何改进。
二月的主题是珠海市花——三角梅。在观察园中,学生用手中的彩铅和白纸,通过自然笔记六步练习法把三角梅的叶子画下来;在生活园中,学生了解到三角梅四季常青、长势比较旺盛的特点,学习打顶促发侧枝的园艺技术,尝试通过修剪枝条来创作造型;在探究园中,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三角梅叶片的奇妙结构,并用手中的笔画下来。
三月的主题是柠檬树。在观察园中,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它的花托、花瓣等组成部分,细细体味其香味、触感等,再用手中的笔画出它的花或果实;在探究园中,学生尝试测试柠檬汁的酸碱度,探究它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好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和感受等;在成长园中,学生运用查阅到的信息和观察到的发现,为柠檬树设计一张植物名片,里面包含植物的名字、别名、科、属、生活习性等基本信息和一幅植物的画像,让更多人通过植物名片在柠檬树未开花时也能认识它。
从四月至十二月,学校还开设了滴水观音、金银花、薰衣草和鼠尾草等主题,每月都有每月的精彩。不同的月度植物主题,不同的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中草药植物的熟悉和喜爱程度,也增进了学生爱护和热爱中草药植物的情感。课程的“生”长也随之越发精彩。
课程的“秀”美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自然笔记记录各种中草药植物的模样,并通过调查或繁殖等实验了解了它们的药用性和特性,还大胆地将课程之美“秀”出来。学生不仅动手设计和制作植物名片、香包,晒制金银花并制作与其相关的美食和茶饮等,还担任中草药植物小讲解员,为更多人讲解中草药植物知识,整理讲解稿、录制讲解视频、制作二维码,并将二维码粘贴在植物名牌上。中草药植物之“花”不仅热烈地开放于校园内,也在校园外、家庭里美丽“绽放”。
这些“秀”出来的学生作品和成果,也成为课程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学校坚持“关注个体发展”“重视过程评价”“倡导多元创新”等原则,采取了两种评价方式。除了“秀”的部分,观察和种植、实验过程包括实验记录表等,都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有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估。
教育如同埋下的一颗种子,一开始极微小,却拥有强大的能力,指引学生不断迸发无限的成长可能性。随着“百草园的秘密”的深入开展,学生对中草药的了解和感受也如同一株植物的自然生长一般,先是萌发嫩芽、再茁壮生长、最后秀出精彩自我。这一场探秘之旅,不仅让学生增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展示了学习和成长的收获,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有效探索,更为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助力。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专项研究课题“小学高年段中草药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HY-2019-Z-b027)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17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