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五华山,滔滔琴江河,风劲潮涌催征帆。
悠悠八十载,漫漫杏坛路,改革破局赋生机。
“改革”一词,对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而言,是推动实施山区教育“振兴三年行动”的核心密码,对于五华县第一小学来说,也是这所已走过80余载岁月、渐渐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中褪去光环、动能不足的“老学校”走出困境的重要引擎。2019年,在五华县高举改革大旗推动教育振兴的浪潮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以新思路破难题、育新机、促提升,奏响了学校价值重塑、信心回升的改革“四部曲”。
焕新:从外部环境开始整改,让“一小”成为“一小”
五华县第一小学创办于1940年,是县直小学中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长的小学,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前些年,学校改革意识不强、创新动能不足、城中村范围较大、重视教育的氛围不浓,导致教学质量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2019年4月,肩负着擦亮五华一小这所县域教育“金字招牌”的重任,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校长带头把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走了一遍,发现电脑室、美术室、音乐室里积攒了不少灰尘,足球场没有草皮,四周竖起的篱笆以及凌乱丛生的灌木把校园空间分割得更加局促,闲置教室和校舍里堆积着生活杂物,还有早已废弃的厕所挤占着学校公共空间……这些问题让新班子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一小”回归本应该有的模样。
球场改造、校舍治理、厕所革命……自2019年起,学校开启了“焕新”工程:拆除了篱笆围栏、清理了灌木,为原来的泥球场铺上了草坪,3000余名学生终于有了像样的运动空间。2020年,学校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多年来被占用的教室、校舍腾退出来,并把废弃厕所填平改造。学校在此基础上整合空间资源,扩建教学楼,调整完善校史馆,增设书法室、国画室、素描室、手工剪纸室、器乐室、综合活动室、科学室、创客室,同时按“音乐、美术、体育、科技、人文”分类设置功能场室。重新打造“种植园”“桃李园”,新建党员阅览室、教师书吧、学生书屋,进行学校整体墙面设计(分类彰显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家长文化、学生文化)、教室设计(突出班级特色文化,设计班旗、班徽、班级口号),让师生参与校徽、校旗、校歌、吉祥物、运动队队徽、队旗、队歌等设计。
提升环境“颜值”、文化气质,这是学校蜕变新生的改革“第一步”,效果显而易见。学校一下子变得整洁优美、神采奕奕。这“看得见”的变化对学校师生家长是最正向的信号:美好正在如约发生,一小的“第二个春天”真的要来了。
唤醒:革新办学理念,画出发展新路线
在五华一小,校门侧面有一块巨大的黑板墙,每个星期,我们都会要求100多名教师在大黑板墙上写粉笔字,由师生以“贴大拇指”的形式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这种板书公开展示,是学校倒逼教师直面板书不规范问题、知不足而奋进的策略。学校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个教师都要主动读书。刚开始是学校为每一位教师买书发书,要求教师提交读书报告,后来是要求教师自主买书,主动学习。
人是学校改革发展中最关键的一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不够,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师的旧有观念,让教师的思想跟得上学校改革发展的节奏。为此,学校推行了一系列“唤醒”行动,让每一位教师敢于直面问题,清醒地认识自己,保持“空杯心态”,重新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做更好的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也演变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做”,凸显了学习、发展、成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更好”,充分体现了人的发展需求,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个人既要全面充分的发展,又要有个性特色的彰显;“自己”,阐明教育的真谛,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成为真正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这个理念从教师延伸到家长、学生、学校各个层面。我们提出“做更好的自己”,就是教师要坚持学习,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深入研究坚持反思,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家长要主动陪伴,积极参与,亲子共学共读共同成长;学生要谦逊好学,善于思考,注重阅读积累,培养良好习惯,提倡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求人人优秀,只要天天进步;学校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师生共同成长,家校携手努力,有了教师的日益成长、家长的学习提升,才有学生的不断进步、学校的持续发展。这才是促进个体和学校不断向好发展的内生动力。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师生在做中改、在改中做,并明确了学校新时代的办学体系和发展方向:以“打造‘梅州一流,省内知名,走向全国,面向未来’的学校”为目标,坚持“做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突出让孩子自由呼吸、个性张扬,让教师自觉学习、专业成长,让学校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宗旨,坚持规范与人文相融、广博与深研兼顾、传统与创新结合、情怀与视野并重,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有归属感,学生有幸福感,家长有荣誉感”的成长乐园和现代化学校。
焕发:改革是“一把手工程”,通过多方持续推进
解决了外在环境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改革的第三步,便是如何落实有效路径,焕发学校干劲,促进学校高质量快速发展。
改革是“一把手工程”。在校长的提议和主张下,学校坚持系统观念,推行“四向维度”的系统性改革,即从打造“五优”校园、培育“五好”少年、培养“五有”良师、倡导“五能”家长入手,以每个维度的成就汇聚出学校全局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打造“五优”校园。学校通过前期的环境整治,已经实现了校园环境的逐步优化,学校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把校园优化作为长期工程,从外到内,从显性到隐性,多措并举,持续营造环境幽雅、校风上进、教师儒雅、学生活泼、家校和谐的校园氛围。
培育“五好”少年。学校从学生好习惯、好体魄、好智能、好情商、好才艺五个方面的成长抓起。学校开发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抓好品德课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丰富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开展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活动。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文化长廊、黑板报、宣传栏的宣传教育作用,尽快创建校园电视台,搭建丰富多彩的学生展示平台,抓好队员礼仪教育,开展好经典诵读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活动等,为学生培养兴趣、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真正提升学生成长的幸福感。
培养“五有”良师。学校从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工匠精神五个方面的培养入手,根据教师生涯发展的习得、运用、个性化、自我实现四个阶段,将所有教师按照教龄分为种子教师(教龄3年以下)、新秀教师(教龄3—10年)、栋梁教师(教龄10—25年)、常青教师(50岁以上)四类,开发出不同的研修与专业成长系列活动。学校还制订“青蓝工程”导师制实施方案,为新教师选配导师,制订考核评价方案,促使新教师尽快熟悉常规,不断成长。学校开展“讲述一小故事,凝聚一小精神”系列活动,教师征文、评选“五佳教师”、教师才艺展示……多措并举让教师站在学校舞台中央,得到专业能力发展、个人价值成长。
倡导“五能”家长。学校注重家校共育,着力建立能负责、能陪伴、能参与、能奉献、能成长的家长关系。成立“小太阳”家委会,开办家长学校,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动态,商讨家庭教育的指导措施和方案,提高家委会的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家委会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宣传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主动宣传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焕活:抓特色课程,让校园沸腾起来
改革的第四步是激发活力,活力的源泉在课程。
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梅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梅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一小多年来已积累了一定的特色课程基础。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要让特色更缤纷多彩,让一小的活力更充盈。
一小立足学校“古诗词诵读”和“校园足球”特色,结合客家特色和传统文化,开设礼仪、诵读、书法、足球、综合实践五门校本必修课程,同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五华提线木偶”为主题,开发客家特色STEAM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木偶绘画、泥塑木偶、木偶表演、服装设计、木偶摄影、木偶剧创作等。同时,挖掘、整合学校资源,开发“阳光课程”,以“积累、表演、表达”为核心开发人文课程,以“健体、健心、健智”为核心开发体育课程,以“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为核心开发美育课程,以“创意、创想、创造”为核心开发创客课程,修订完善校本教材,不断丰富选修课程的内容,形成学校教育品牌。
四年的改革之路,五华一小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破题解题,实干奋进,奏响了焕新、唤醒、焕发、焕活的改革“四部曲”,进一步提振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发展活力,激活了发展动能,并向最前沿的教育快步靠拢。
对于未来的发展,五华一小教师信心满满。学校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保持创新进取的劲头,推动转型发展,努力跃升为粤东北地区基础教育的一个新高地。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17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