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进课堂,一日不与一线教师交谈,我就会游离了本职。”近日重读一位名校长的专著,让我更加明确:一位始终站立在课堂中的校长,才可能走得更远。
新学期,校长应该学会在这样的追问中前行。
一问:你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吗?
校长的教育教学思想,就是在理论支撑下形成根植学校传统、着眼未来发展,带有自己深度思考印迹的教育、教学、教研主张。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以下路径和策略较为有效:研读名校、名校长的专著,从“好样本”中寻找思考的支点;在专家引领下,运用SWOT分析法对本校的办学历史和经验进行深度梳理,从而形成“个人洞见+大众认同”的教育哲学,以及众多带有学术价值的教育主张。
比如山东名校长邢毅丽提出的“改变是从心灵的觉醒开始的”“校长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成就学生和教师”。重庆市云阳县后叶小学校长郑小权探索“555”推进策略,高位推进“心动党建”品牌落地落细,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党建与学校主责主业深度融合的办学主张……
二问:你有与学校教师一起“切磋琢磨、彼此感染”的教科研行动吗?
校长的身影应该在哪里?应该在与学校教师一起“切磋琢磨、彼此感染”的教科研行动里,做着与校长身份相符的专业事,享受着教育人的幸福与精彩。
教科研是学校的“软实力”,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该主动发挥带头作用,将其打造成学校科学提质的“新增长点”。
比如学校以“课例打磨月”锤炼教师教学技能:每个教研组根据一定的研究主题共同确定课例,大家围坐在一起先进行集体研讨备课,再针对确定的研究主题推敲每一个设计、每一个环节,然后确定一位教师进行执教。接下来,大家一起观课、议课,针对第一轮的课堂观察进行再反思、再修改、再上课。如此下来,经过三轮备课、两次打磨,每一位教师都沉浸其中,撰写出有深度的课堂观察报告和反思总结。
这种课例打磨促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课堂。在教研现场,校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纸上谈兵的行政管理者,而是说着专业话、做着专业事的学科领袖。试想,这样的校长哪个不爱?哪个不服?
三问:你有促进师生思想和行为真正转型的“读书工程”吗?
何谓“读书工程”?那就是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成效显著的常态读书行动。
促进师生思想和行为真正转型的“读书工程”,至少体现三个特征:一是校长不能当旁观者,必须亲自参与,发挥好引领作用;二是读书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被卷入有实质意义的读书行动中;三是读书对象全员化、读书内容主题化、读书形式多样化、读书成果可视化。
校长推动实施这样的“读书工程”,需要抓好“三个着力点”:一是建立紧密型读书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必须是志同道合者、尺码相同者,大家就是为弥补理论之钙而读,为提升专业功底而读,为改变教育生活而读,为丰富精神境界而读。二是营造静心阅读的氛围,通过常态、多形式的读书活动,努力让读书成为师生甚至家长的自觉行为和心灵需求。三是建立“校长带头+成果转化”推进机制,校长带头买书、荐书、赠书、读书,全程参与各种读书活动,以正能量的读书行动引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进入“读好书、好读书”的美好境界。同时,要出台读书成果转化奖励方案,用评价手段推动“读书工程”进入深水区。
如此,就可能实现一位校长“将每一件小事做足教育的气息,将每一次教育做足幸福的味道”的精彩。
(作者系重庆市云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