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是金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摸鱼儿·雁丘词》是他创作的一首长调。词前有小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这则小序表明了《雁丘词》的创作源于作者生活实际,雁丘也是真实的存在。其词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首词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千百年来为无数读者所喜爱。
现代画家丰子恺,可谓这首词的忠实读者和理想读者,由他根据对这首词的个性化接受所创作的三幅图画便可见一斑。20世纪50年代,丰子恺在《护生画集》第四册中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为题描绘了第一幅画;60年代,丰子恺在《护生画集》第五册中以《只影向谁去》为题描绘了第二幅画;70年代,丰子恺在《护生画集》第六册中以《雁坵》为题描绘了第三幅画。这三幅图画都与《雁丘词》相关,互相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是丰子恺对《雁丘词》跨越艺术门类的创造性再现。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幅画,在画面中央画有一地台,地台上有一坟丘,坟前矗立的碑碣上刻有“雁坵”二字,坟后斜立着一株松树。地台是平展的半圆形,雁丘呈穹庐形,碑碣呈方形,而松树呈虬状,整个画面上曲线、直线、斜线并置,使得图画语言极其丰富,又形成了一种多样性的统一。需要说明的是,在词序中元好问并没有交代在雁丘边上种松树之事,这是丰子恺合情合理的想象和补充,可谓善于无中生有。坟丘与松树的意象组合,使得画面上弥漫着一股荒凉萧索的气氛。这幅画题名的两个警句堪称《雁丘词》“篇中之独拔者”,对图画意义起到了点睛作用。题画文字出自于清代张潮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一书:“元裕之好问,于金泰和乙丑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脱网去。其脱网者,空中盘旋哀鸣,亦投地死。裕之遂以金赎得二雁,瘗汾水旁,垒石为识,号曰‘雁邱’。”可见丰子恺的创作,在再现元好问《雁丘词》的同时,也受到了张潮的影响。
《雁丘词》中“只影向谁去”一句,被丰子恺用作第二幅图画的名称。这幅画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将茫茫云海上一只孤雁的脖子画得很长,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寓含了“寻找”的寓意。那么,孤雁上穷碧落在寻找什么呢?这是图画留下的意义空白,有待读者填充。借助题画诗文,读者不难明白孤雁寻找的正是失去的伴侣:它们曾经有过“生死相许”的盟誓,有过“天南地北双飞”的经历;然而一只为猎人所捕杀,剩下的这一只在寻寻觅觅,在备受生离死别的煎熬。这幅画极有层次感,作为近景的是孤雁,作为远景的则是三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尽管距离的阻隔和写意的笔法使得远景之鸟难以辨别是莺是燕,但是作为一组艺术形象符号,它们有效传达了丰子恺的意旨:“他者”的比翼双飞和“这一只”的形单影只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了“只影向谁去”的主题,表明了孤雁的落寞和彷徨。画面中涌动的风云看似闲笔,却充分暗示了孤雁内心的不平静,实有奥妙存焉。这幅画的题画文字是信息量很大的《雁丘词》全文,画面上却只对“这一只”孤雁予以凸显,题画文字与图画之间存在一种张力。
《雁坵》作为第三幅画,画面的主体也是一座坟丘。坟丘上置有一盆剑兰,这是祭奠的遗物,也是追思的载体——剑兰作为长青之物,寓含永恒怀念之意。坟丘前左右各绘有一株高大的冬青树,既有利于画面布局的平衡,也与低矮的剑兰形成一种参差之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两株冬青树枝叶相倾交错,既是一种别具匠心的构图安排,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记载,韩凭夫妇殉情后两冢相望,但是“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由此可见,坟冢间树木枝叶相倾交错,乃是一种灵魂相亲相爱的表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书写,就是对超越生死的爱情的赞美。这幅画的题画文字出自元代韦居安的《梅磵诗话》:“元裕之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获一雁杀之。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因葬之,号曰‘雁邱’。”题画文字虽然出自韦居安的《梅磵诗话》,追究其根源和本事,还在于元好问的《雁丘词》。
丰子恺根据对《雁丘词》的接受创作了三幅图画,这意味着《雁丘词》既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也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三幅图画都收录在《护生画集》中,尽管“护生”的主题一以贯之,但三幅图画对艺术语言的运用却不尽相同,充分表明了丰子恺不是机械地自我复制,而是在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艺术创新。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
————————————————
●编后: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反复使用元好问《雁丘词》的文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词也因此被广大读者熟知。考证《雁丘词》的文字,大约有“问人间情是何物”“问世间情是何物”两种版本。其中,常见的版本“问世间”出自《历代诗余》《词综》《词则》等书记载。关于《摸鱼儿》一词的格律要求,前三字以“仄平平”为主,比如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晁补之的“买陂塘旋栽杨柳”等都是如此。考诸元好问的其他《摸鱼儿》词,比如“问莲根有丝多少”“忆元龙旧家湖海”“问楼桑故居无处”等,前三字的格律无一例外都是“仄平平”。由此可见,这首《雁丘词》的第一句,更大的可能还应该是“问人间情是何物”。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