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是从学科骨干成长起来的,他们本应在学科教学上发挥更大效用,现实却事与愿违——当了校长就穷于应付,荒废了自身的教学正业。我曾在校长岗位10余年,各种苦辣酸咸让我深知做校长之不易。
一要是“社会经营家”。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条件已得到改善,但优质师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面对检查考核,校长要会来事,会找门路、寻资源,会说苦处、难处,可以利用学校的艰难困苦“击中”手握资源的领导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以此获得更多关注、更多资源,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二要当个“外交家”。农村中小学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帮助,这需要校长多走动、多交流,拿出12分的热情与“供给方”交涉。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校长还要上山下乡进门劝学,不让孩子辍学。所以,校长熟谙世事,能曲身折腰,各部门才能齐抓共管,各项工作才会顺理成章。
三要做个“听会专家”。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与各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凌虚蹈空、飘然独存,因而无论经济、司法、社会事业还是学校工作本身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会议,校长都要参加。许多事情确实要从娃娃抓起,学校需要参与,责无旁贷。这样一来,校长要参加的会议少得了吗?
四要做好“迎检专家”。在地方,许多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学校配合,一般需要这样几个步骤:宣传学习、计划安排、组织实施、查漏补缺或自查自纠、检查验收、整改提高,甚至还有展示心得体会的环节。每个阶段都要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体现工作过程,最后还要请领导专家指导。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部门都是学校的上级,各种检查应接不暇,虽说近年来削减了不少,但校长仍然疲于应对。
五要成为“百事通”。工程建设、财务预算、安全卫生、后勤管理、制度编写,校长样样都得在行,看起来有莫大的调处权力,工作细化到各部门就可垂拱而治了,实际上学校很难每个岗位都配备专职人员。众所周知,不少农村学校连授课教师都尚有缺口,遑论其余。所以,许多工作需要校长一肩挑,责任也由校长一肩担,练就百嘴、百手、百工、百艺的“功夫”。
校长面对的内外庞杂事务还有很多,如此一来,校长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专研教育教学,务教书的“正业”?长此以往,是不是离“教育家办学”的追求越来越远?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印江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13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