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天安门8.8公里的地方,有一群孩子全程参与并见证着“一亩地”里的生长计划。从无到有,从种植到收获,再从制作到享用,这里发生着学习,也诞生着故事。对于投身其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参与了一种生活,也穿越了一项课程之旅,因为他们认真生活的过程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也是真实学习发生的过程。
这里是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这个项目叫“一亩菜园计划”,与菜园有关的学习既发生在这“一亩地”里,也发生在课堂之内。这群孩子就像是“城市农夫”,每天轮流“守望”着菜园,在这里他们真切知道了什么是“草盛豆苗稀”“野火烧不尽”,还与老师一起共创了“春耕”仪式和食育课程等,总之,这“一亩地”成了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其中有一条明线即劳动线,还有一条暗线即科学线,两条线链接起来的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劳动、美术,还有生命教育等。要链接起这些学科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等待并捕捉问题的出现,因为每一次问题的出现就是教育契机的诞生。
这便是真实发生的项目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件还指出,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市教委出台文件,要求2026年义务教育学校常态化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基本形成教与学的新样态。
无独有偶,北京市教委也宣布,2024年全市中小学步入“课程改革年”,将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与学方式变革等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研究与实践。
这意味着开展项目式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风向标。新课标所倡导的无论综合学习、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还是学科实践,必然要求一线教师更多聚焦项目式学习。“真问题、真情境”“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正是项目式学习的应有之义。一定程度上说,项目式学习不仅是实现课程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
当然,一种新的课堂样态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困惑的出现。比如,目前的标准化考试可能是项目式学习一大阻碍,如何弥合表现性评价与纸笔测试之间的鸿沟,如何设计出更多有挑战的项目和驱动型问题, 这些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问题是挑战也是召唤。伴随着理念的迭代和观念的变迁,期待更多一线教师对项目式学习不仅要学之、思之,更要行之,做到学思结合,学行并进,在实践中遇见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这正是我们开设这一专栏的目的。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13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