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迎接学生复学返校的海报上印了这样两行字,内容是从清代学者孙星衍的对联中摘录而来。文字背后蕴藏了一种坚韧的力量和温柔的情感,与当时复学返校的背景非常吻合。
这两行文字的选定者是学校美术教师吴荻——多才多艺的吴荻会写书法、唱京剧、讲评书,被学生戏称为“用评书讲京剧的美术老师”。谈到自己这个“诨号”,吴荻笑着说:“学校鼓励教师尝试、创新,其实不仅是我,许多教师的才艺也因为学校的支持得以展示,让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校园氛围中自由成长。”
吴荻所说的文化氛围,正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长期以来努力营造的。学校希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有一批教师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历经18年的研究实践成果获得了2022年度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非遗传播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语文教师李荔萍这样解释非遗课程研究的初衷。
从自由生长到系统整合
如何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李荔萍看来,课程是重要的抓手,丰富而专业的课程会帮助学生全面体悟先民的智慧。她以学校非遗课程群为例,坦言“刚一开始,许多非遗课程的开设源于教师兴趣,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曾几何时,吴荻的一声惊堂木,就带来了一门评书课程。“毛脸雷公嘴,金睛火眼光,腰系虎皮裙,手持金箍棒……”一袭长衫的吴荻手摇纸扇,把《西游记》的故事讲得神采飞扬。当然,吴荻绝不是照本宣科,他会让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也尝试讲一些“新评书”。他讲北京的中轴线、四合院、博物馆,还尝试探索“评书授课”的方式。
“当时,你的课程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评价方案吗?”面对这个问题,吴荻坦言一开始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讲到哪算哪”,后来才由同事帮助梳理、总结,让课程更加系统起来。与吴荻的评书课程一样,古琴、京剧、汉服、礼仪、篆刻、刺绣、茶艺……一系列与非遗相关、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学校生长出来。
李荔萍告诉记者,学校非遗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如何在文化传承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阶段从课程专题升级为课程群,对接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参考工具和评价工具;第三阶段是形成课程群育人价值理论框架,让普通学生欣赏、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注有传习意愿及潜力的教师和学生。
丰富多彩的课程群让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学习非遗文化,但是仍然无法做到“全面普及”。于是,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研究课题组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在国家课程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同时将知识、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社会情感,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其实,课标和教材都对非遗文化传承有明确要求,所以许多教师也开始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非遗文化作为教学素材。比如,数学学科在教授“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特征”内容时,将剪纸技艺作为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素材;化学学科“化学与社会发展”涉及铜元素、铜合金、铜文物等内容,教师便尝试与“青铜器”课程相关联,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青铜器制作技艺,制订并论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地理教师在教学“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验”时,尝试与北京民居相结合,让学生以城市规划者的身份提交四合院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方案。
通用技术教师岳云霞依托服装设计选修课程模块,融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和思考。学生设计了“墨韵华夏”“贴身的建筑”“走进西藏”“园林·自然”“青铜时代”等多个以非遗为主题的纸服装,由学生模特穿上纸服装展示对“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的理解和创造,表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热爱之情。
至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本身就涉及大量非遗文化的学习,学校要做的就是提供空间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校有专门的古琴教室和戏曲教室,当音乐课涉及相关内容,或特色课程、社团开展活动时,学生就到专门的教室,充分感受传统乐器和传统曲艺的魅力。优雅的古琴声缓缓流淌在学生指尖,“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也逐渐活灵活现起来。
“开设这些非遗课程,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在校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自己的兴趣感受和学习。”李荔萍表示。
从兴趣爱好到专业传习
“大厦将倾,一木难扶!”对于当年评书艺术家连丽如的一声长叹,吴荻如今仍然记忆犹新。“老先生苦苦支撑这门艺术,言语举止中透着凄凉和孤独,我真想为这份事业尽些绵薄之力。”吴荻感慨地说。后来,连丽如决定收吴荻为徒,将扇子、手巾、醒木“评书三宝”传给吴荻。“我从一个纯业余的评书爱好者,变成了半个‘专业人士’。”吴荻的心中也坚定了传承这份文化的信念。
不是每个人都有吴荻的“好运”,许多非遗课程源于教师的特长和兴趣,这些教师距离“专业人士”还有一段距离。李荔萍介绍,学校努力给教师提供课程开发的支持,成立了课题组和研究院,研究院教师高筱元专门梳理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起学校非遗传承育人模型和课程教学开发路径模型等工具,帮助更多教师将非遗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
2011年,“走近汉服”课程开设,政治教师何志攀带着学生身着汉服参与各种活动,系统地学习汉服知识。其实,学校与汉服文化渊源甚久——2006年,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便有学生身着汉服的身影;2008年,选修课中也出现了汉服的相关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为主阵地,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渠道的发展态势。
在何志攀看来,汉服不仅是先人的服饰,更是代表了礼仪传承与文化传承。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汉乐府中的“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服饰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衣冠上国’,是‘礼仪之邦’。由传统服饰文化延展开,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何志攀说,“我们希望帮助学生理解汉服,这种‘理解’并非寻找可有可无的文化‘碎片’,而是让学生通过汉服所承载的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十余年的发展,学校汉服社团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壮大,有了“长策阁”“嗣音斋”“尚书台”等组织架构,有了自己的社团logo、公众号,举办了清明踏青、礼乐雅集等活动,还在2017年拍摄了汉服文化主题微电影《北国东风》。作为社团指导教师的何志攀,也在2018年、2019年与他的师傅政治教师冯琳一起,合作出版了《华夏有衣》《华夏礼仪》《华夏节令》3本著作。
学校还会通过“导生”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实践体验的机会,在学生中培养“非遗传习人”。以国剧社为例,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摩专业戏剧演出,有多名国剧社的成员毕业后回到学校继续担任国剧社的指导教师,周而复始、薪火相传。如今,国剧社的指导教师是政治教师郁露,她曾经是2009届学生;旦角组教师是2015届学生马阳艺,老生组教师是2019届学生张纪元。吴荻对他们的评价是:“虽然不是专业的戏剧演员,但是水平比起专业演员也毫不逊色。”
“将有爱好、有特长的普通教师培养成具备非遗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引进校园培养为学校教师,将普通学生培养成‘非遗传习人’——这是学校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育人效果的几条有效路径。”李荔萍说。
从技艺传承到文化理解
非遗教育只是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学校非常重视文化育人的功效,并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
老校长袁爱俊曾说:“用民族文化乳汁滋养的青年一代是强壮的,注重传统、不断进取的民族是坚不可摧的,我们的宝贵遗产得到热爱、珍惜、传承、保护的世界,将一天比一天丰富多彩。”
“学到的知识、技能是零散的,但是应用知识的情境是鲜活而复杂的,学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李荔萍说,她还建议记者到吴荻任馆长的“澄观雅集博物馆”参观。
当记者在博物馆见到吴荻时,他正被几个求知心切的学生“围攻”。吴荻泡上一壶茶,开始讲解博物馆的历史:“我讲美术鉴赏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看许多图片。但是再清晰的图片也不如看原件,我就经常带他们去博物馆上课。后来,学校索性建立了校园内的小型博物馆,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接触到各种藏品。”
博物馆的艺术展一直深受学生欢迎。吴荻介绍,馆里每年都要办一两个主题展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上学期做了宋代绘画主题的展览,博物馆还有一些宋代的瓷器配合展出。”回忆这些年的主题展览,吴荻如数家珍,“博物馆应该是‘活着’的,只要学生愿意来,他们就会有所收获。”随着非遗课程的深入人心,学校逐渐将其融入更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了从单一技艺传承到全面文化理解的进阶。
每逢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吴荻还会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策划雅集活动。
腊月十九是苏东坡的生日,“寿苏雅集”正逢其时。这一天,学生走进博物馆拜访这位900多年前的灵魂知己:几个学生细细观摩着展柜中的《黄州寒食帖》和《西园雅集图》,还有一些学生被古代的瓷器吸引。寿苏雅集的重磅环节开始了——“如果有人能背出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就能收获一枚‘东坡的寿桃’”,“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书声顿时充满了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无论‘江上之清风’,还是‘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穿越回宋代,感受东坡‘万物齐一’的高阔境界。”寿苏雅集结束后,一个学生写下这样的感慨。
中秋雅集则是语文教师樊后君的创意,他起初只是带着自己班的学生在教学楼下赏月、吟诗、表演节目,后来则扩大到了全校范围。那一天,有的学生表演曲艺节目,有的学生制作传统糕点,还有海报、节目单、邀请函、文创产品……全都出自学生之手,吴荻、樊后君则提供了竹笼灯100支、圆月冷茶瓶20个、龙藏手帕12方等雅致的“点缀品”。学生王乐睿在记录这次雅集时写道:“明月清辉,竹林簌簌,清音与妙舞、飞花令与论语,这一切对我而言,是紧张生活中轻轻流过的清泉。”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将平时学到的知识在典雅的环境中综合展示出来,正如樊后君所说,“活动的目的是‘唤醒人文’”。
今年初,为方便师生活动,学校在东西校区之间建起一座过街天桥,起名“三余桥”。所谓“三余”,出自汉代学者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桥两侧有对联曰“三余笃学;四序修身”,语文教师袁海荣还专门配了一段有趣的铭文:“诚矣哉!胜日无多,尤须分秒以计;青春恰好,正是读书之时。桥不通天,自有分阴可省;人能问道,亦因勤奋应当。”也许都是不起眼的细节,但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些细节变得愈发动人起来。
每个细节都是文化,每个教师都是课程。谈到学校的教育理念,校长李晓辉说:“今天校园里年轻人的样子,就是未来世界的样子,用教育的力量去塑造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是我们的使命。”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