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第一次

一篇“豆腐块”引发的连锁反应

发布时间:2024-04-02 作者:董新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至今,我的书柜里还放着一本泛黄的杂志: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月刊》1983年8月号。我每次翻看,第一次发表“豆腐块”的快感便充溢在心间。

那是1983年3月的一天,我在教学政论文《反对自由主义》时,遇上一个难写的“蠹”字,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写对。大家纷纷向我“诉苦”,不但难写,还不易记牢。

怎么办?我猛然想到一个字谜:“一中头,宝盖腰,石头底下俩虫叫。”这个字谜不是在说“蠹”的结构么?我赶紧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练边记,课堂立刻活跃起来了。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个字谜很管用,他们很快记住了“蠹”字。

一个星期后,学习柳宗元的文言文《童区寄传》时,又碰上了一个难写的“囊”字。我马上提醒学生编字谜,迅速记牢“囊”字。课堂又一次活跃起来,“一中头,宝盖腰,‘襄’字不戴帽”这则字谜便应运而生。大家边练边记,脸上洋溢着快乐学习的光彩。

这是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美丽发现?是不是师生互动擦出的智慧火花?我萌生了写文章的念头。下班后,我稍作思考,便伏案写出了600多字的初稿,冠名《简易“教具”》。随后,我找来一张复写纸,用当时流行的300格稿纸认真誊写出来,一式两份,一份投稿,一份留底。

但是,文章投到哪里去呢?当时报刊资源匮乏,我手头只有一报一刊。一报,刚刚创刊的小开本《语文报》;一刊,学校为语文组订的《语文月刊》。拿起《语文月刊》仔细翻看,《教海拾贝》栏目擦亮了我的眼睛:投给这个杂志试试吧!

我骑上自行车赶往镇邮政局,郑重地把装有“豆腐块”的信封投进了绿色邮筒……大约5月下旬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寄来的信。我打开一看,竟是一张用稿通知单:您的来稿《简易“教具”》经研究决定第8期采用,请勿另投。

“豆腐块”要发表了,这可是我的“处女作”啊!轻飘飘的用稿通知单,却载着沉甸甸的喜悦,在我眉头上舒展,在我心田里积淀……

秋季开学的时候,我收到了两本散发着浓浓油墨香的《语文月刊》。当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校长公布了我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喜讯,号召大家像我一样提笔写文章,总结教学经验,走好专业成长之路。

“豆腐块”的发表,不仅让我收获了教育写作的愉悦感,还让我得到了一笔物质奖励。恰好就在这年,县教育局设立了教学研究特别奖,目的是鼓励广大教师多研究、勤写作。我的“豆腐块”文章参照省级教学研究成果标准发了30元奖金,随后镇教育组、学校分别发了同样数额的奖金。

一篇“豆腐块”文章斩获的全部奖金竟然是我月工资的两倍,我对教育写作的热情刹那间燃成一束火炬。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我牢牢地“咬”定课堂,不放过一丝学习机会,还深入钻研教材,坚持写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那些年,节假日伏案写作、打磨文稿是我最充实的学习时光。我后来陆续发表了《千姿百态一个“红”》等数百篇有关语文教学的千字文,就是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的结晶,也是我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行稳致远的奠基石。

后来,我由青涩的语文新手渐渐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也越走越顺畅。毫无疑问,处女作《简易“教具”》对我的教学研究、教育写作起了催化作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与成长有关的连锁反应。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