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末,趁着红叶尚好,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林间徒步活动。经过一方池塘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记得上次来这里时,还能听到很多青蛙呱呱叫,现在怎么一声蛙鸣也没有了,青蛙都去哪里了?”
“它们冬眠了。”我随口回答,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它们为什么会冬眠”“它们在哪里冬眠”“冬眠时它们不吃不喝吗”“它们什么时候‘起床’”“它们冬眠时要‘上厕所’吗”“它们不会被吵醒吗”……学生的问题“一浪高过一浪”,有的问题我一时竟也答不上来,恨不得自己也找个石头缝“冬眠”。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学生对自然的认知欲如此强烈,而现有的课程却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开发一门以“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课程创编初期,我除了查阅资料,还邀请了当地的生物学家、环保义工担任课程辅导教师,为课程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与指引。我们一起探讨了课程结构与内容,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课程的科学严谨性与安全性。
对于第一次湿地考察,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阳光在湿地的水洼与灌木间“浮荡”,学生们沿着一条小径深入湿地,兴奋地去发现湿地中的各种动植物,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
突然,一群青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学生们压低声音却难掩兴奋:“老师,你看,那只青蛙好厉害啊!它怎么在水里游得那么快呢?”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青蛙的脚很大,可以帮助它游泳;有的则觉得青蛙的皮肤很光滑,有助于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情景。于是,我乘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是啊,为什么青蛙能在水中生活呢?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更好奇了,他们开始仔细观察青蛙的身体结构,并试图找到答案——他们发现青蛙的脚有蹼,推测“大脚”可以帮助青蛙在水中游泳;青蛙的大腿肌肉发达,有助于它们弹跳与游动。我还适时给学生科普:青蛙黏糊糊的皮肤上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获取氧气……这些发现让学生更加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多样性。
趁他们兴趣正浓,我带领大家拜访了一位湿地保护中心的专家。专家耐心地为学生解惑,使他们对青蛙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专家的讲述,并不断提出新的疑问……在此过程中,我能察觉到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次课程创编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课程中蕴藏着的育人力量、无穷的可能性和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让我意识到,知识不应该被“关进教室”,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发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生在那缕“浮荡”于水洼与灌木间的阳光中。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