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局内人

名师的“名”与“明”

发布时间:2024-04-09 作者:杨永厚 来源:中国教师报

“名师”在当今教育界是一个热词,能获得这个称号的教师一般都拥有过硬的实力、个性、特点,教学成绩也比较突出,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当下拥有名师称号的教师中,大多数名副其实,他们的“名”与“明”相辅相成,令人敬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名师中也存在个别情况,有的教师在获得名师称号后,其“名”还在,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他们身上的“明”却渐渐消退,有的在教育教学改革现场难觅其影,有的“名气”和影响跌出人们认可的界域。

之所以出现有其“名”难再“明”的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名师在获得称号和认可后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二是一些名师缺少专业发展目标规划,由当初的奋斗者变成了迷茫者;三是一些名师放松学习,成为“缺氧者”;四是一些名师热衷于展现自我,四处“跑场”,重外轻内,影响了教学;五是一些名师应酬事务过多,精力分散,重心偏移;六是教育管理部门对名师的激励培养、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

让名师不仅有“名”而且更“明”,应是当今各地在名师队伍建设中需要关注和破解的难题。要做到有名气、有名声、有名望,名师自身首先要解决“明”的问题,即明白、明确、明晰自己的责任、任务、使命、价值,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有什么能力。作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改革和完善名师管理机制,包括名师“充电”提升机制,解决其“高原缺氧”问题;建立关心保护机制,尽可能减少名师的社会杂务,使其扎根教学一线和现场,承担更多研究项目或课题,多出优秀成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破除名师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建立名师津贴制度,对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名师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

名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人力要素,建立培养、管理、激励名师的科学机制,使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仅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呼唤,也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0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