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每年4月2日被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走入学校,如何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孤独症,如何以科学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如何营造关爱他们的家校氛围?这些已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
近年来,学校孤独症儿童占比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差异,辽宁省开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一系列评估制度——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感知觉、认知与沟通、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情绪行为等八个方面为学生进行学前评估。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学校尝试开设“个训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发现学生在课上都能很好地完成训练目标,但是到下节课复习时,往往练习效果不如上节课好,甚至有些内容需要重新学习。这说明孤独症儿童的个训课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想提高孤独症儿童个训课的训练效果,必须实现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作,做好家校融合共育工作。
一是与家长达成思想的共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巩固和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是实施家校融合的重要保证。首先,学校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建设,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家长学会坚持、学会承担,让家长学会正确面对孩子的问题。其次,要为家长科普强化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家庭训练的意识。最后,与家长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邀请家长全面参与孩子的评估、安置、个别化教育计划,培训家长康复训练的技能,做好家庭辅助训练,提高个训课的教学质量。
二是邀请家长全程参与。评估是一切教育的前提,首先,班主任要通过询问、访谈的方式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家庭基本情况,对孩子成长、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情况进行基本了解。其次,评估教师与家长沟通,根据评估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操作。最后,在家长对评估内容和结果认可的基础上,班主任针对评估分析报告,与家长共同探讨学习、安置的方向,共同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是鼓励家庭进行强化训练。在上个训课之前,教师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对哪些内容比较重视,同时鼓励家长参与陪读。个训课上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而家长则学习训练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对课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课后教师辅导家长,利用家里的小玩具或生活用品等各类资源做强化练习。教师教家长如何给孩子提示,如何做到慢慢放手。家长通过拍小视频的方式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就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分析原因,调整训练方法或难度。对于孩子完成不了或是学不会的内容,与家长沟通后教师及时作出调整,形成完美的家校融合闭环。
四是开展家校融合教育。对于不能陪读的家长,教师利用接送学生上下学、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推广学校的训练方法和教育理念。情绪调节个训课上,教师发小视频的形式教会家长如何利用音乐安抚孩子的情绪,通过视频会议与家长沟通回家后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精细课上,教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家长一起给小白兔过生日,让没有办法陪读的家长进入课堂感受课堂氛围、参与课堂活动与孩子互动。语训课上,教师做好教学视频,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并且指导家长当孩子回家后如何接手语言训练。个训课教师通过小视频、钉钉会议、腾讯视频等平台,结合学生学习前后的实际变化,讲解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让家长用直观的方法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做好教育配合。此外,学校还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通过反馈孩子的进步情况给予家长信心,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和教育方法,共同制订和整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为了促进家校融合,学校专门设置了家长休息室,让陪读家长可以有地方休息。为了方便家长与学校沟通,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个训互助群,分享优秀的家庭教育案例,讲解康复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微信群打造成家校融合互帮互助的基地。
孤独症儿童个训课家校融合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有些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家庭训练,或是不能使用手机等沟通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也有一些学生不听家长的话,回家后家长很难对孩子进行训练。这些棘手的问题都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逐一解决。
面对孤独症儿童如何康复的未知与慌乱,学校一直在努力推进家校融合这种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在越来越多家长的支持下,也获得了面对未知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开原市特殊教育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0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