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策

让质疑之光照亮课堂

发布时间:2024-04-09 作者:严守燕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教30年,感动、尴尬等难忘的经历伴随课堂上的那些事,发生在过往的岁月中,如一串串珍珠闪亮自己的教育生涯。

讲“真实”的数学课

前不久参加区域的数学教学研讨会,活动中三年级组教师探讨有关“年、月、日”教学中的困惑,他们在教学“经过时间”一类题目时,统一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如下格式书写。

例:某市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为8∶30—18∶00,这个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有多长?

要求格式如下:

18时-8时30分=9时30分。       答:每天开放9小时30分钟。

当学生列式为18∶00-9∶30时,被要求擦掉重写,我询问:为什么表达时刻的简约形式不用,而要舍简求繁呢?他们从历年的教学中得出经验,用“∶”简写“时刻-时刻”的算式时,学生容易在结果上还用“∶”来表示,考试必然失分。如果全部改为文字“时、分”表达时刻,结果上不再出现错误。我啼笑皆非,原来这是为了学生“好”啊!难道教师这番好心当真好吗?学生看到生活中随处而见的时刻简写形式又当作何感想?这样会硬生生地割裂了数学与生活本有的联系。如果在教研组推广这样的“经验”,真是哭笑不得。

我和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当年教学“年、月、日”的经历,也曾经这样去“帮助”学生。但是某天,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学生问我:“老师,列式时不是要追求简洁吗?时刻的简洁表示应该用‘∶’,为什么不用呢?”当时,我犹豫了,到底怎么和学生解释,是怕你们出错导致考试丢分吗?这违背教书育人的初心,我不能这么做。于是我对学生说:“你建议得对!列式求‘经过时间’时可以将列式中的两个时刻简写。”并且对全班学生回授这个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明白:

(1) 什么是经过时间,什么是具体时刻。

(2) 两者的关系:结束时间-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3) 讨论“∶”的含义。“∶”只表示具体时刻,而不能表示经过时间,所以求经过时间的结果要用“    小时   分钟”表示。

教给学生真实的数学是我们必须遵从的良心。虽然教学中总会有几个学生表达“经过时间”用“:”的样子写出来,需要我们多费几次口舌去纠正,但不能忽略我们对全班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和影响。

讲“科学”的数学课

日常教学中我喜欢学生互相质疑,培养思辨意识,学生的质疑精神一旦被激发,便养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若能被学生问住,也是终身难忘的经历。

在教学《认识吨》一课时,为了给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吨”的概念,我先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大象,并告诉他们大象一般在4吨左右的体重,然后在课件上又出示一幅蓝鲸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头蓝鲸的体重约是多少。有的学生猜比大象轻,有的猜比大象重。我不置可否,而是将刚才课件上出示的那只大象粘贴在蓝鲸的尾巴上,学生一片惊呼:“大象看上去好小!”此时,屏幕上出示“蓝鲸的重量大约150吨,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我正在为自己的“杰作”得意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我:“老师,你这幅图不是蓝鲸啊!”底下又有学生附和:蓝鲸的头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口大……我一时被学生问住了,说真的,有点汗颜!于是就请教他们:“那你们觉得图上的这个是什么鲸类?”有的学生说应该是虎鲸,以鲨鱼为主要食物,是海中霸王,它的智商仅次于人类。还有学生告诉我:一个蓝鲸的舌头上可以站50人……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向我科普关于鲸类的知识,瞬间我感到自己落伍了。只因课前自己随便找了一张网络上的图片,结果逃不过学生智慧的眼睛,同时又很欣慰,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除了丰富知识的积淀,更有那份质疑的科学精神。

通过这一课,我向学生学习了很多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警醒自己: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瑕疵。

讲“温度”的数学课

一次课上,我邀请3个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临时组成“三人行”学习小组,上台合作展学一个较难的数学题目,展学效果特别好。在结束评价时,全班学生都愿意发给3个展学同学每人一颗展学之星。

没想到的是,“三人行”小组中一个学生下课后跟我说,不应该给其中一个同学发星,因为那个同学的观点只是在重复他的观点,并没有自己的发现。我当时一怔!回想一下,这个题目只有两种解法,第三个人就是将他的想法更细致地讲解了一遍,课上大家也听得很认真,理应有发星的道理。于是我对这个学生说:“你的解法是有一定深度的,但不是所有人一下都能听明白,而当你的观点被小组同学理解,愿意接纳,然后再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全班更多的同学去理解,你不也同样感到欣慰吗?”他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事后我想,这个质疑的学生是自私的想法吗?也不是,这就是童心,他是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也可以看出鼓励学生的方式除了星星,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换位思考的温暖。学生的童心彰显童真、童趣,带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0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