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小学,一所以伟人名号命名的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原名幼幼蒙学,当时校歌中有“龙盘虎踞东南第一都,唯我幼幼宜读书”的句子。民国十八年(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辟中山大道,开中山东路,建逸仙桥,幼幼蒙学更名为南京市立逸仙桥小学。1990年6月1日,在南京原孙中山大总统府举办“南京市逸仙小学与中山市翠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典礼大会”,逸仙桥小学正式更名为南京市逸仙小学。
这所学校走出了著名散文家席慕蓉、北大经济学教授张友仁、著名演员导演许还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席专家凌锋、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教授杨力、知名文化学者陈志文……一代又一代的逸仙人,传承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时代,为学校厚植下“博爱教育”的文化底色。
百年守望,用博爱精神涵养幸福童年
“在逸仙小学的六年里,我度过了充实快乐的童年,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独具匠心的校本课程都为我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逸仙小学毕业生朱婧涵受母校及中山先生秉承的博爱精神影响很大,让她“始终热爱生活,不断前行”。
对于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新学校”来说,学生这样的记忆,或许就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诠释。
2014年,逸仙小学异地重建,经历了5年半在外过渡的时光后,2020年完成新校搬迁,师生456人在拥有悠久历史的崭新校园里开启新的生活。学校将中山先生送给李四光的“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确立为学校愿景——这是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在新时代场景下的传承与创新,逸仙的教师致力于博爱之情、博爱之力,关注每一个,不断培育“怀梦想、爱生活、会学习、肯担当”的逸仙学子,努力以南京市小班化示范校的担当与作为,作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逸仙表达。
1986年毕业于逸仙小学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力回忆母校生活时说,逸仙小学的时光是他学习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时光。古色古香的校园、回廊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深藏着学校文化的积淀。他记得学校常常通过集体晨会、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体会这所用中山先生的号命名的学校意味着什么,期望孩子们习得什么。他说,教师的言行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会一早到校打扫校园,会跟着老师去同学家家访,在他生病的时候班级劳动委员送上的温暖记忆犹新;班主任孙织总是鼓励每一个人参与到活动中,她认为孩子的共同参与比获奖更重要……
这些经历都在杨力的内心播下了爱的种子以及为家国担当的责任意识。于是,长大后的他总是想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更多帮助,更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工作,如何与团队一同成长。
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峰教授则是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逸仙小学的老校友,因为为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先后筹集约7000万元,帮助1300多个孩子成长,从而成为拥有千余名孩子的“凌妈妈”。她认为,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这些典型人物体现的就是博爱精神对于逸仙学子一生的影响,更彰显了博爱精神的世代传承。
时代践行,在文化空间体验现代生活
漫步在逸仙小学的校园里,灰色的人字形屋顶,小青砖的外墙,褐色镂空的金属饰面,民国风韵和现代气息在此交汇,精致而灵动的校园处处彰显“博爱”精神。具有未来视野的“博爱”场馆更是促进了“每一个”的自主体验。沙画教室让每一个挥洒艺术想象,STEAM教室让每一个创新创造,体操房让每一个翻腾、跳跃、强健体魄;光动能、机器人编程、国际象棋等一系列课程,激活每一个孩子探索创新的想象力。
如何利用好校内外的文化空间,让每一个学习者充分融入、自主体验,这是位于长江路文化一条街起点的逸仙小学在新发展阶段始终思考的问题。
学校建设了“小小红梅”红领巾信仰学习空间,与学校周边的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无缝对接,形成了党团队一体化的思政育人链条。这栋系着红领巾的建筑,是逸仙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也是一个校、家、社共育的典范。这个阵地以“少年有志 强国有我”为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实践与展示的阵地,“听我说谢谢你”“镜头里的社区英雄”“光动力儿童创造社”等博爱项目课程从内容、策略、模式都进行了创新,以问题驱动开展的项目制学习活动紧扣信仰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促进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深度思考,在增进理性认识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学校不断“打破”围墙限制,利用15分钟“教育圈”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府、纪念五二〇学生运动广场、吉兆营(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情报系统联络站遗址)、国民大会堂旧址等,打造校外第二课堂,形成学生成长无边界的课程空间,设计了丰富多元的博爱项目课程,让学生走进场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可以与历史相遇、与伟人对话、与书香相伴、与未来对接。
团队聚力,以务实行动助力自信绽放
“小时候,我母亲总是一早出门,在校园中领着学生读书,那朗朗的书声唤醒了校园的清晨;深夜,母亲总有做不完的教具,忙不完的备课……”如今,退休教师王跃进想起曾在逸仙小学工作的母亲,总是这样说。当年的她总会想,妈妈肯定不是自己的妈妈,她是属于无数个逸仙娃娃的妈妈;长大后,她也接过母亲手里的教鞭,成了无数逸仙娃娃的“妈妈”……当她的孙子成了逸仙小学的学生后,也总是说:“奶奶,你不像我的奶奶,你是所有同学的奶奶!”
逸仙小学的博爱是什么?是教师申懋琳紧紧抱住自闭症孩子的瞬间,她用身体的温度让咆哮的孩子安静下来——“博爱就是用爱呵护每个孩子的童心”;博爱是教师沈俊奖给学生的文具盒、保温杯,她用柔软的心灵让贫困孩子自尊自信——“博爱就是用爱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尊严”;博爱是教师李倩让后进生站在领操员的位置,她用透亮的眼睛发现每一颗金子,并让他们找到心中的辉煌——“博爱就是用爱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博爱还是冯经纬利用午休办起娃娃自己的读书会;是李海霞领着孩子在教室门前的菜园里一起种下黄瓜;是董莉冒着大雨买来棉袜,让湿脚的孩子换上;是施明艳自备材料为孩子熬的一锅排骨汤……博爱藏在每一个逸仙人的点滴生活里、暖暖心意里和智慧教学里,一位又一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春风化雨,将博爱的理念传承。
如今,这支优秀的团队通过自身的努力向着成熟、专业不断迈进,学校借助项目引领的教师共同体建设,通过自主参与和组长邀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一个个特色研究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联共享、问题驱动的学习与研究、学做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平等合作与密切交流,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断突破,助力每一位教师的自信成长。
变革深化,借多维互动支撑自能学习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博爱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倡导平等、尊重和自主。因此,逸仙小学历经“十二五”“十三五”省级课题研究,不断迭代升级“多维互动学习者课堂”,推动学生的自能学习。
这样的课堂由教师、学生、资源、环境、制度等多个要素构成,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展开课堂学习;这样的课堂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入手,通过双选制度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组长由自荐或推荐产生,组长招募组员,组员再进行反选,从而组建成学习共同体,并建设共同体文化;这样的课堂以学生真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生在自我表达、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学习。
课前“以学定教”,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真实问题,并基于真实问题研究学情,对标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支持学生深度学习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单;课中“依学而教”,先组内共学10—15分钟,然后全班互动释疑10—15分钟,再当堂评价反馈10—15分钟,学习过程中突出多维互动的共同体学习特征;课后“练为学设”,教师在关注学习者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设计作业,同时结合云平台资源包,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学习与练习。
可以说,课前研究性学习单的完成,既是学生前经验的积累,也是独立思考的呈现,通过学生“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深度整合,形成引领每一个自能学习的问题链、任务群,撬动学习共同体内“每一个”的深度共学。师生间、生生间多维的互动,“每一个”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仔细聆听、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们从真实情境问题入手,联系生活场景,接触与探索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课堂上,“每一个”收获知识、学会学习、学会表达,生长出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与素养。
这样的多维互动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奠基未来,成一体两翼推动品质发展
逸仙小学以“怀梦想、爱生活、会学习、肯担当”育人目标为起点,基于国家课程、校本特色创建一体两翼的“博爱”课程体系,让每一个目标都有课程的支撑,从知识、德行、志向等多元领域全面育人。
“博爱”课程体系关注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这四大核心概念,以博爱学科课程为主体,以博爱潜能课程、博爱项目课程为两翼,搭建科学的育人路径。这既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又是基于逸仙小学创新探索的选择。
以学校与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梅”好红色之旅主题课程为例,学生走进真实情境,以“我能为纪念馆做点什么”的问题驱动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调查访谈产生为纪念馆创编儿童化讲解词的心愿。带着这样的想法,学生给纪念馆馆长写信获得支持,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合作探究、自主创编,精心打磨出一套儿童化讲解词。在这样的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与分工。
学校的红领巾讲解员活跃在纪念馆里,用儿童化的讲解词给游客讲解红色故事。那时候,他们既是学习者、研究员,也是传播者,不仅可以沉浸式了解历史,还能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吸引和帮助更多青少年讲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这种浸润式的课程,不仅促进了少年儿童与革命先辈产生情感上的连接,也帮他们树立了要为他人服务的信念。
学校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等院校和场馆共建了科学、军事、农业实践的学生研学基地。为学生接触自然、走进社会、实践体验、连接世界提供平台,丰富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在博爱精神的涵养下,逸仙学子自觉将自身价值同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并将这样的信念融入内心,带着志向去读书,带着使命向未来。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