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图纸

融合课程“纸”上来

发布时间:2024-05-06 作者:王 涛 王雪纯 来源:中国教师报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那么,如何将教学做有机统一起来呢?我校尝试以纸为媒介,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从课堂到生活的“四通八达”的育人思路。

纸的历史

“相对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传统观点,建立在考古资料研究基础上的‘西汉造纸说’似乎更具有科学依据。”历史课上,教师为学生拓展新知。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遗址第一次发掘出一片古纸,他据此最早作出了“西汉已有植物纤维纸”的论断。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先后有8批蔡伦造纸之前的古纸出土。1979年10月,甘肃省长城联合调查组在敦煌西北95公里处的马圈湾西汉屯戍遗址发掘出5件8片麻纸,均已揉皱,颜色有黄有白,年代均在王莽时期甚至更早,其中“纸I”尺寸为32×20厘米,四边清晰,是迄今所见最完整的一张汉纸。1986年6月,甘肃考古学家在天水市放马滩一带汉文帝、景帝时期墓葬内发掘出一幅绘制在纸上的地图,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放马滩纸”。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纸张,它的出土说明早在西汉初期麻纸已经用于书写、绘图了。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史实,更新学生的认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纸的意象

“西晋傅咸曾经作《纸赋》,对纸的变迁史进行了概述,并借此探讨了‘文’与‘纸’的关系。”语文课上,教师以“纸”为主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文字是思想的表达,纸是文字的载体。纸的发明改变了以往结绳记事过于简略、简册过于厚重的弊端,以轻便的方式推进思想记录与迭代,促进社会发展,体现了书写载体与时代变迁的内在关系,影响深远。傅咸对纸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他用纸之美、纸之方、纸之洁比拟人高贵的品行,令人耳目一新。“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这句至理名言揭示了纸的应用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价值。

纸的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可以来自书本,智慧却往往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校园原先是一片甘蔗林,甘蔗外直内甜、外刚内柔,与学校以心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学校据此创设了“甘蔗林实践课程”,“蔗渣造纸”便是该实践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课上,教师请学生就地取材,参与蔗渣造纸,体验劳动的快乐,让教育从课堂向生活延伸。

研学小组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工,并按照任务进程逐一推进:测量组走进了学校甘蔗林进行研学考察活动,通过测量记录甘蔗的杆长、周长、杆数等数据,分析计算整片甘蔗林可用于造纸的原材料总质量;调查组走访了临平区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临平智慧图书馆等地,开展方案设计,通过查阅《唐风宋韵藕花洲——临平史话》《临平历史文化丛书》《临平简史》等地方历史文化书籍,利用Excel等信息化工具绘制时间轴,标注出临平甘蔗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总结古法造纸的优缺点并形成调查报告;实验组采集绿皮甘蔗与黑皮甘蔗两个品种进行对照实验,探究不同品种的蔗渣在造纸品质上的差异,通过设计方案、取用蔗渣、浸渍、蒸煮、粉碎、抄纸、晾干、称重等多个环节的重复试验,制备出不同种类的“蔗纸”并进行品质对照和记录;创意组利用蔗纸设计制作了包含甘蔗元素的书法、绘画等文创作品,学生从中体验到从创意到创造的喜悦,同时磨砺自己的心性,培养了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

通过综合课程实践,学生拓展了视野,对劳动创造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变废为宝、造福人类的环保价值观念。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从课堂到生活,学校以纸为媒,构建学用融合的特色课堂。从语文课上鉴赏《纸赋》,到历史课堂抽丝剥茧寻找“西汉造纸说”的证据,再到学生蔗渣造纸、创作蔗纸文创,“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新生态得以形成,学生在学用融合中生成智慧,提升素养。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