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视觉的诗歌,是天性的表达。美术课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作为美术教师,我也经常思考如何在美育中做加法,让学生亲近美术,也让高雅的绘画艺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的做法是,尝试选择当地的优秀美术文化资源进入课堂,使学生的美术鉴赏学习与地方、社区的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紧密结合。
齐白石是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他中年时曾先后三次客居广西钦州,累计时间长达两年多。在钦州,他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也留下了美丽的故事,是地方美术弥足珍贵的遗产。所以,我选择齐白石作为拓展课程的抓手,让学生通过我的“引荐”结识这位国画泰斗,进而感受国画的艺术魅力。
2024年是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齐白石”更像一颗悬于天际的星辰,璀璨夺目但感觉不到温度。这样的齐白石很难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所以,我需要先让齐白石在学生心目中鲜活生动起来。
“齐白石可是人生‘逆袭’的典范。从一个小木匠成长为一代艺术巨匠,他的人生一路‘开挂’,可比小说还要精彩……”齐白石老人说过“说话要说别人听得懂的话”,所以在讲述齐白石的生平时,为了让学生“听得懂”,我有意夹杂了一些“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以求拉近白石老人与学生的距离,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接着,我借助自制短视频,介绍了齐白石的木匠生涯、“五出五归”的游学历程以及“贵人相助”“多子多福”“衰年变法”“胆感独造”等教材上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齐白石的传奇人生。当得知齐白石获得过世界和平奖章、“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荣誉称号,还曾被毛泽东主席以私人名义请到中南海吃饭时,大家无不赞叹。为了彰显齐白石艺术之精湛,我还介绍了一些艺术市场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在世界级的拍卖行中齐白石作品的分量。那些高得惊人的拍卖价格让学生咋舌,同时对艺术品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就是这么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与我们钦州还有一段不解之缘。”我趁热打铁,把齐白石和我们的家乡联系起来,“一生‘三客钦州’,齐白石为什么如此青睐我们的家乡,他在这里经历了什么,留下了哪些故事?”我设下悬念,试图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客居钦州时,齐白石刚从木匠转型为民间画师,“是一个‘初哥’”(钦州俚语,指刚入行的新手)。当时,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社会动荡不安,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让齐白石安心创作。他选择留在钦州,一方面由于当时的钦州勉强算是一方远离是非的“桃花源”;另一方面他的一生挚友郭人漳当时住在钦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齐白石就住在郭人漳的府邸,一边教郭的家人画画,一边潜心精研艺术。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齐白石用心临摹了郭人漳收藏的八大山人、徐渭、金农等艺术大家的真迹,让他的艺术造诣精进,尤其是金农的“写经体小楷”影响了他一生的书法风格。当时博观约取的齐白石虽然作品不多,但已隐隐具备大家气象。
钦州盛产荔枝,齐白石爱吃荔枝,更爱画荔枝。他还曾题诗:“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直到晚年,每每画荔枝时,齐白石总是回忆起与钦州友人共赏荔枝、咏荔枝、画荔枝的那段难忘时光,可以说每一笔都是在追忆钦州旧梦。
通过荔枝,齐白石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白石老人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亲切、鲜活起来。
临近下课时,我播放了钦州城区的新热点——白石湖片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白石湖周边欣欣向荣的城市新风貌。当意识到白石湖正是为了纪念“白石老人”时,学生已和这位艺术巨擘跨越时空成为“忘年之交”。通过这位朋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作者单位系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