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不辍 学识有成”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征文活动已经举办了两届,在这两届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读后感和书评作品,教师在辛苦工作之余专心读书、撰文,这种繁忙中坚持学习的精神让人感动,作品中对获取新知识、新思想的热情和朝向课堂探究的自觉也令人惊喜。正是因为持有一份“为了更好地教学”的朴素心愿,教师阅读才更加显现出务实和责任的意味。但如果只有单一对教育的张望,又未免有些乏味,毕竟自古读书人就有通过阅读超越现实存在的精神诉求。而我们看到,这些文章充满对更深广生活的浓郁兴趣,醉心于打开全新的世界景观。
教师在阅读中将汲取的东西纳入理解秩序时,特别敏感于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要向学生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种发问随着读书的深入变得更加“紧迫”——阅读促使教师生发新的责任,一种由视野扩充和学识增加带来的簇新的心境,热切期望展开对教育行为和意义的再解读。这时,教学中那些特别具体的东西反而不那么突出,而总体性、本质性的问题涌向“前台”,请求思想“内部”予以作答。杜威曾说:“持久地改善教学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于以一切要求思考、促进思考和检验思考的种种条件为中心。”阅读构成了“要求”“促进”和“检验”思考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一种“稍高于头顶”的思考。当教师带着深入阅读重新思索自己作为学生与其世界联结的枢纽价值时,这个问题既为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使教学变得更可期待。
作为一个枢纽或者作为一扇窗户,教师自身是否能为学生洞开一个更广阔瑰丽的天地?是否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紧跟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开始渴望探索一个期盼中的世界和未来的时候,教师能否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眼前的课业与未来境遇的关系,并达到一个既对外部世界兴趣盎然而又不妨害学业的专注状态。
在如何做好学生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上,今天的教师要面对的还有发达的数字技术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提供者、讲解者的身份被稀释的问题。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全媒体性以及低成本、个性化等优点,带来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翻天覆地变化,当学生通过网络冲浪“走向”世界,教师作为他与世界的连接点已经变得不太重要时,是否要继续发掘教师的关键作用,并在知识迭代中为学生内在禀赋的形成奋力谋划?当一切信息触手可及,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驻的辨认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学生被虚拟世界包围,帮助他们建立与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也会变得甚为迫切。信息的惊涛骇浪中,我们仍然能够通过系统的审思发现教育坚守的意义。
如果要诠释教师阅读的特殊性,我认为不仅仅是与好书的作者“相见”,也是教师与自己的学生“相见”。教师在读书“出走”后不断回归那间既可眺望远方又守候着眼下温暖的课室,每一次回归都带来温和的震荡——在信息速生速朽的时代,与学生一起共生共长。
〔作者系《师道》(人文)杂志主编〕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