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延伸阅读

国外研学旅行的四种模式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刘 璐 曾素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运动是其前身。这一时期,不少国家开始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交换学习模式。

自然教育模式。自然教育模式是由校方或民间机构开展的野外教育探险、自然历史古迹游学、自然中的动植物观察等活动所组成的旅行课程形式。该模式主张开放式教育,看重环境育人的效用。在马来西亚,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收集有关森林保护的经验,养成森林保护意识,构建了融合教育、旅游和森林保护于一体的自然教育模式。

生活体验模式。生活体验模式的研学旅行指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的需要,由开发者整合旅游基地的现有材料和资源,使学生能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为学生创造整体、特别的生活教育体验的旅行课程形式。该模式主张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比如农场游学、职业体验、生存挑战等生活体验模式的研学旅行。

文化考察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或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文化教育。对学生而言,文化考察模式的研学旅行是一种合适的文化教育形式,他们可以接触到平常并不会访问的地方和事物,在短期停留、考察中增长对各类文化的认识以提升文化理解力、包容力和交际能力。该模式主张多元文化的交互教育,无论历史、语言、地理、风土人情、饮食,还是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考察旅行的课题。

交换学习模式。交换学习模式的研学旅行使学生实现城市互访和学校交流,利于建立跨地域、跨国籍的文化了解渠道以增进地区间语言、自然、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学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该模式的内涵表现为基于城市互访或学校交流项目,学生离开现在的教育地前往另一个教育地进行游学,是研学旅行的一种表现主题,符合中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需求。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